书画鉴定和瓷器鉴定哪个难?
一、书画鉴定和瓷器鉴定哪个难?
书画鉴定和瓷器鉴定两者相比较,相对来说瓷器的鉴定难。随着中国收藏热的深入人心,收藏市场日益兴隆,随之而来的假货赝品越来越多,文物的鉴定就成了重中之重。书画和瓷器是收藏的两个重要门类,名家书画虽然造假的多但是仿者由于水平低,难以仿做出以假乱真的作品。
而瓷器多为古代工匠制作,仿制品只要把器型和釉料掌握好,也是很容易仿出新老难辨的器物,故而瓷器的鉴定要难于书画鉴定。
二、鉴赏书画很难吗?鉴赏需掌握哪些招术?
专业的技术还是要找专业的人回答,而且专业的技术需要学习的。
店长说话很难吗?我觉得经常说话,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础的话,是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竟然需要掌握哪些技巧,那就是需要你平时多看书多积累了。
是加强自身修养。在古玩各门类中,书画鉴赏是较难的一门学问。故而,学书画鉴赏还必须学习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学、美学、美术史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必须了解书画创作的基本方法与创作过程。同时,还须了解书画作伪的常识,这些对提高眼力都很有帮助。
三、鉴赏与收藏结合。学习鉴赏必须与收藏相结合,只有敢出钱买东西,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至今为止,还没有听到一位会鉴定而从不收藏的人。
只有通过大量观看和悉心研究书画作品,才能以此来提高鉴定眼光和评判水准。对书画鉴定人员来讲,实践经验是第一位的,鉴定理论永远是第二位的。
鉴赏说话很难吗?舰上需掌握哪些技术?我觉得经常说话还是挺难的,进场要掌握的招数也是很多的,所以说需要你多方面的学习一些招数,然后也要靠你自己。
三、如何鉴赏中国画[转载]
中国画对于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来讲都不陌生,但是对于如何鉴赏一幅中国画,恐怕有些同学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凭个人感觉来品评,喜欢就肯定,不喜欢就予以否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可供参考的标准。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门类繁多、形式各样,品评、鉴赏中国画或许本来就难有什么固定的标准,那么到底怎么来鉴赏一幅中国画的品质优劣呢?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一、气韵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里所说的“意”和“神”就是指的“气韵”。“气韵”是中国绘画艺术领域当中特有的字眼,也是中国画当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她并不是实质的、具体的某种东西,而是一幅画当中,作品客体作用于鉴赏主体的一种意象的东西,具体体现在表现形式的匠心独运,布局安排的别出心裁,并尤其体现在笔墨运用的灵活和巧妙上,总体的画面表现上能抒发一种主观性灵,描绘一种美的意境,体现一种生活情趣,感官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愉悦心情。在人物画中,指人物精神意态的传神生动。《世说新语、巧艺》云:“顾长康画人物,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里)中。’”顾恺之所说的“传神写照”就是指的“气韵”。在山水画领域中,主要指超凡脱俗的绘画意境。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曰:“写意,写画亦不必写到,若笔笔写到便俗,神到写不到乃佳。”而花鸟画则是指画面简淡、夸张、概括、不求形似,更求意达,注重抒发主观情趣和个人思想。如元人汤《画鉴》云:“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这里所讲的都是强调“气韵”要生动。南朝萧齐著名画论家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就把“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尽管当时谢赫是用来品评人物画的,但在唐以后,“气韵生动”被绘画界引申到所有绘画领域,并被公认为品评中国画的最高美学准则。“气韵生动”在中国画当中不能独立存在,她的实现要依靠笔墨的灵活运用,布局的巧妙安排,设色的准确生动来共同完成。 二、 笔墨 。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十分讲究笔墨技巧的运用。笔是指皴、擦、点、勾、勒、擢等运笔方法和技巧。墨是指烘、染、破、积、泼等用墨方法和技巧。笔法讲究长短、粗细、缓急、曲直、方圆、顿挫、转折等变化,以表现不同物质的质感。布墨讲求干、湿、浓、淡,以塑造形体、烘托气氛。在中国画里,笔与墨的关系就如同骨与肉的关系。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画面才能血肉饱满。韩若拙《山水纯全集》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荆浩《笔法记》又云:“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以上都说明了用笔与用墨的关系,即作画笔为主导,但须与墨有机结合,相互辉映,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笔墨能否很好地结合运用,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是笔墨技巧在画面中最突出的反映。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俱,是为得意。”也指出了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在一幅中国画中,笔墨也是画家传统绘画功底是否深厚最为突出的体现。也是画家绘画表现技能和技巧是否高超最为突出的反映。我国古代品评画作有“神品”、“妙品”、绝品”之分,是根据画作的“气韵”区分的,实际上也是对笔墨运用所体现的视觉效果的一种定位。 三、 构图。 中国画落笔讲究布局,也就是构图落幅,即画面内容所处位置的具体布置和安排。南朝萧齐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大体也是指的这个意思。中国画与西画迥然不同,落幅不讲究焦点透视,勾画不拘泥于外表的肖似,主要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和表现绘画对象的客观性灵。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很多丹青妙手或因形势须要,或因材料限制,或因个人偏好,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绘画构图形式。比如常见的长卷、立轴、册页、扇面等等。在具体的构图技巧上,也一般不遵循西方的黄金分割定律,而是或独幅,或连续的形式,灵活多变,大胆夸张地构图,甚至高宽、大小比例失调,正所谓不求形似,重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构图方法能表现特殊的意境。中国画构图讲究运“气”。下笔如围棋,所谓“金角银边草肚皮,”“气”居“天元”(中心)容易滞,正是中国画构图的潜规则。比如“计白当黑、”“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等等很多具体的构图技巧就是说“构图意简而气足,”“疏处不漏气,”“密处不堵气。”这些构图技巧能表现一些通透灵动的意 境。在山水画方面,构图又称为“起势”。北宋画家郭熙之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就明确提出“三远”,即“平远、”“高远、”“深远”三种有关山水画的起势法则。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移步换景式的“散点透视”法则的运用,还能突出表现出山峰层峦叠嶂之势,江河咫尺千里之感。在中国美术史上,运用“散点透视”最典型的作品就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虽然归类于风俗画,但在方寸之地,却表现出宋都东京汴河一带几十里城乡生活气象,较之山水画不失气度恢弘之势,令人视野开阔,有俯瞰天下之感。一幅中国画,构图的巧妙与否,直接影响到“气韵”是否生动,而“气韵”生动与否也是对构图是否合乎情理的一种反映。并且构图也制约着笔墨的发挥,笔墨的发挥同时也可以说是构图的形成。 四、设色。 中国画颜料多为矿物质和动物外壳的粉末,色泽明丽,附着力强,经久不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上,自远古绘画产生开始,一直到清末民初,几千年来几乎各种形式的中国画设色多为平涂,但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历代画家对绘画技巧都有所探索和创新;他们在发展了构图形式和笔墨技巧的同时,也改进、丰富了很多设色技巧和方法。如唐代人物画的着色,张萱、周仿二人开创了“三烘九染”的明丽厚重的设色方法;明末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因受西画技法传入影响,开始在人物画方面有所突破,在人物面部施以不同色相和色度的色彩,以表现人物面部的立体结构;设色技巧在近现代得到更大的发展,种类变得更多,设色方法更为复杂,尤其在现当代绘画中,人物画设色流派纷呈,技巧多样。但是无论哪种设色技巧,都是以追求形象生动地反映人物的外在气质和精神面貌的和谐统一为最终目的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形神兼备”。在山水画当中,因为设色不同,我们把它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金碧山水四大类。青绿山水始于隋唐时期,主要以石青、石绿等色来表现葱郁秀润的山水风景;浅绛山水为元代黄子久所创,即在山体或树木之上施以淡赭石,表现清淡简约的山水田园生活;金碧山水为唐人所创,多以朱砂、朱w、金粉等色彩施以山岩绝壁、亭台搂阁、晨云晚霞,以表现金碧辉煌、绚彩夺目的山水风光;水墨山水相传始于唐代王维、张澡二人,虽然不设颜色,但是墨色自身的变化赋予了画面更加恬淡、清雅的山水田园意境。在花鸟画中,因为表现形式有工笔和写意之分,设色更是林林总总。有的色彩清润淡雅,富有诗情画意;有的响亮明丽,精显富贵华丽;有的大胆浓烈,饱涵现代气息。无论朴实与华丽,还是粗放与儒雅,都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但是,不管何种形式的中国画,设色方法一般都要和绘画材料相适应。不同的绘画材料,就要选用相应的且富有表现力的色彩来着色。不仅如此,在绢本或纸本的中国画当中,设色还要和笔墨的运用相协调。有时墨与色以不同的比例相融合,不但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甚至将设色直接成为笔墨运用的一部分。所以,设色技巧一般要靠笔墨的运用来实现,并且和笔墨紧密结合,直接构成画面的表现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气韵”生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在不断地运用当中逐渐丰富着构图。 如上所述,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笔先”,未画竹而“成竹在胸”,不写山川而方寸已定。所以气韵、笔墨、构图、设色在实现时段上几乎没有先后之分。中国画的特殊意境几乎是后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画妙在实现“气韵”生动,而重在体现笔墨运用,巧在展现构图别出心裁,要在表现设色独具匠心。“气韵”生动是最终目的,笔墨、构图、设色都是实现手段。“气韵”主要靠“笔墨”来实现,“笔墨”主要靠“气韵”来反映;“笔墨”完善着“构图”,“构图”制约着“笔墨”;“设色”以“笔墨”为依据,“笔墨”以“设色”为补充。四者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在有机统一中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四大“要素”。我们在鉴赏中国画时,要充分考虑四者的相互关系,不可偏执于一端。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中国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多彩。学会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鉴赏中国画也不能以个人好恶而见优劣,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不能拿品评西画的标准来鉴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