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登鹳雀楼颜真卿字帖(登鹳雀楼颜真卿楷书)

一、颜真卿有写过登鹳雀楼的诗吗?

颜真卿没有写过登鹳雀楼的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二、颜真卿哪些字帖较好?

自书告身帖是唯一的真迹,木简是我三年前写的

三、颜真卿楷书字帖都有哪些?

颜真卿楷书较多,主要碑帖:

1、颜勤礼碑

是颜真卿代表作之一,点画苍劲有力,并合篆隶味,方园兼并,变化较多,外密中疏,气势开阔,重心平稳。

2、多宝塔碑

点画秀媚,用笔多方笔,横细竖粗,捺尾饱满,转折处常用顿方,结体整密,点画布势均匀,重心平稳。

3、东方朔 赞

点画用笔比多宝塔圆浑,起笔多用绞笔转锋,捺尾呈饱满的三角形,结体方整严谨,笔画布势均匀。

4、郭家庙碑

用笔多篆法,点画多使转用笔,起笔开始用转锋积成圆头,二竖平列已不向内收腹笔画清劲瘦硬,结体放开,结体长方,气势雄强。

5、颜真卿书清远道士诗

用笔多裹锋圆头,笔画遒劲挺拔,顿挫分明,二竖并列呈外拓之势,笔画并不十分粗壮,可见“真颜不肥”之说。

6、麻姑仙坛记

为颜真卿后期作品。用笔已由篆书笔法写楷书,点画圆浑厚实,起笔多用圆笔,由折笔改为绞笔圆转,藏锋用笔,转折处不见折笔顿方,多圆转用笔。结体外形撑足圆浑,内部笔画布势宽绰。

7、元次山碑

多参用篆书和草书笔意写楷书,全用圆笔,字形取相向之势,结体方严正大,笔力雄健。人称“绝世之稀宝”。

8、李元靖碑

为晚年作品。具有篆隶笔意,用笔平正遒婉,结体开张,字形相向,以拙为巧。转折处不用折法而是提笔圆转暗过,神气完足。

9、自书告身帖

为颜真卿代表作之一。其艺术特点,一是横竖都不采用笔直的水平线和垂直线,而是用弧度较强的线条造成“筋”的柔性美,折画圆转,篆意明显;二是结体肆张浑成,略向右上角倾斜,于不平稳中求平稳;三是布势强调笔势相连,笔画之间笔不到但意到,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10、颜家庙碑

笔力凝重深沉,用笔精到庄秀挺拔,字形长方,气势开阔。

四、颜真卿最出名的字帖?

颜真卿的字帖中《多宝塔碑》和《颜勤礼碑》最有名。

《多宝塔碑》的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是唐代的书法家 颜真卿在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因而这方碑石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五、颜真卿字帖的先后顺序?

不管是颜真卿哪一本字帖,基本上的字都是笔画较多的,因而就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都是约定俗成的,颜体里面总结了7个笔画顺序的原则:

(1)先上后下

(2)先左后右

(3)先横后竖

(4)先撇后捺

(5)先中间后两边:“小”,“承”

(6)先外后内:“风”,“问”

(7)先进后关:“回”,“国”

以上只是总结了一般字的书写顺序,也有一些字需要特殊处理,有的字是先写横再写撇,比如“有”字,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讲,按照笔画顺序去写,才能把字写好。

六、颜真卿哪本楷书字帖好?

1.颜真卿的字帖中《多宝塔碑》和《颜勤礼碑》最有名。

2.《多宝塔碑》的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因而这方碑石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

3.《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4.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七、颜真卿临摹赵孟頫哪个字帖?

颜真卿没有临摹过赵孟頫的字帖。

颜真卿是唐朝时著名的书法家,生于公元709年,长安,逝世于公元784年8月23日(76岁)。赵孟頫则是元时著名的书法家,生于1254年10月20日,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逝世于1322年(68岁),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论出生年代,两者相差五百多年,颜真卿在前,赵孟頫在后,故颜不可能临摹赵的字帖。

八、李白登鹳雀楼?

是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九、登鹳雀楼王安石?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不是王安石。

登鹳雀楼

[ 唐 ]  王之涣

báirìyīshān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ɡhérùhǎiliú

黄河入海流。

yùqiónɡqiānlǐmù

欲穷千里目,

gèngshàngyīcénglóu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十、登鹳雀楼韦应物?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不是韦应物的诗作。原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傍着山峰慢慢地西沉落下,黄河波涛向着大海滚滚奔流。如果要想看到千里之外遥远的景物,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