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颜体字帖 登鹳雀楼颜体书法字帖
一、颜体水平最高的字帖?
答:颜真卿书法以《颜氏家庙碑》见长,此碑帖属颜真卿晚期创作,书法浑厚大气,用笔老辣。与《颜勤礼碑》风格有所变化,显得更加成熟大气,为习颜体所喜欢。
还有《麻仙姑仙坛记》,《东方朔画碑》都属颜体之精华,只是书写时间不同,但都属颜真卿晚年作品,书法造诣深厚。
二、颜体字帖最好的版本?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颜体大字帖谁的最好?
1.颜真卿的字帖中《多宝塔碑》和《颜勤礼碑》最有名。
2.《多宝塔碑》的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是唐代的书法家 颜真卿在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因而这方碑石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
3.《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4.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四、学颜体应先学哪个字帖?
学颜体应先学颜真卿的楷书字帖《多宝塔》,多宝塔碑是颜真卿中年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颜真卿的楷书风格尚不明显,多宝塔碑法度严谨,端庄秀美,点画厚实,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略扁,是学习颜真卿楷书最佳的入门经典字帖。故以此帖入手乃最佳选择。
五、李白登鹳雀楼?
是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六、登鹳雀楼王安石?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不是王安石。
登鹳雀楼
[ 唐 ] 王之涣
báirìyīshān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ɡhérùhǎiliú
黄河入海流。
yùqiónɡqiānlǐmù
欲穷千里目,
gèngshàngyīcénglóu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七、登鹳雀楼,李白?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八、登鹳雀楼白居易?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作者不是白居易。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九、登鹳雀楼韦应物?
是中国唐朝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一首古诗,描写了韦应物登上鹳雀楼所感受到的美景和超越凡俗的追求。这首古诗的结论是通过描述韦应物在登上鹳雀楼后所看到的美景和云山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应该以高远的志向追求自我超越的观点。在这首诗中,作者使用了独特而精湛的笔法,将景色描绘得如画般生动,给人以观赏美景,享受自由心境的感觉。韦应物登鹳雀楼的事情也被后人视为是中国文学史的经典名篇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鹳雀楼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和艺术境界,是文人雅士们沉浸于文艺创作中的心灵世界。因此,登鹳雀楼成为了代表古典文化、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文物遗迹和重要的文学史记载。
十、登鹳雀楼杜甫?
登鹳雀楼 不是杜甫的诗,是王之涣 的。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