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集字唐诗登鹳雀楼 颜体集字古诗登鹳雀楼
一、颜体集字对联?
颜体集字古诗七言对联:
(一)
上联:云白山青万余里;
下联:江深竹静两三家。
(二)
上联:事能知足心常乐;
下联:人到无求品自高。
(三)
上联:尽日相亲惟有石;
下联:长年可乐莫如书。
(四)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
(五)
上联:水清石出鱼可数;
下联:林深无人鸟相呼。
(六)
上联:松间明月长如此;
下联:身外浮云何足论。
(七)
上联:风月有情归我辈;
下联:江山无主属诗人。
(八)
上联:水惟善下能成海;
下联:山不争高自极天。
(九)
上联:怀若竹虚临曲水;
下联:气同兰静在春风。
(十)
上联:愿乘风破万里浪;
下联:甘面壁读十年书。
(十一)
上联:花不知名难晶第;
下联:竹因有节更清高。
(十二)
上联:无易事则禾难事;
下联:有虚心方有实心。
(十三)
上联:言之高下在于理;
下联:道无古今惟其时。
(十四)
上联:得好友来如对月;
下联:有奇书读胜看花。
二、鹳雀楼古诗唐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三、登鹳雀楼古诗田字格?
田字格是用繁体字来写的毛笔字书写用纸。登鹳雀楼古诗六字中能用繁体字来书写的字有:鹳、楼和诗共三字:鹳字中的鸟繁体写鳥,如同鸽写鴿,鸭写鴨一样,鹳应写作鸛。楼的娄繁体写作婁,正如缕写縷,数写數,楼应写作樓,诗的讠字旁在繁体中写作言,如同话写話,请写請一样写作詩。因此,登鹳雀楼古诗在田字格写作:登鸛雀樓古詩。
四、登鹳雀楼书写田字格?
登的田字格写法是:横撇/横、点、撇、撇、捺、横、竖、横折、横、点、撇、横
鹳的田字格写法是:横、竖、竖、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撇、竖、点、横、横、横、竖、横、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横
雀的田字格写法是:竖、撇、点、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楼的田字格写法是:横、竖、撇、点、点、撇、横、竖、撇、捺、撇点、撇、横
登dēng
(1)(动)上、升:~山。
(2)(动)刊登或记载:~记。
(3)(动)踩、踏:用力踩~。
(4)(形)成熟:五谷丰~。
(5)(动)〈方〉穿(鞋、裤等):~上鞋。
五、登鹳雀楼的感想50字?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千古名诗,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传诵千古,是因为诗中描写的意境雄伟壮阔,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诗人兴致勃勃地登上位于山西永济黄河岸边的鹳雀楼,举目远眺,祖国的壮丽河山尽收眼底,滔滔黄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
看到这壮丽的景色,诗人以无比的激情,昂首挺胸,慷慨唱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此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形象地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从而鼓励后人应具有高瞻远瞩的胸襟,远见卓识的抱负。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千万不要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攀登。
六、登鹳雀楼田字格书写格式?
这首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西沉,黄河水浪滔滔奔腾向东流向大海。要想把千里的风光都看尽,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田字格书写格式请参考下图。
七、颜体集字古诗七言对联?
颜体集字古诗七言对联:
(一) 上联:云白山青万余里; 下联:江深竹静两三家。
(二) 上联:事能知足心常乐; 下联:人到无求品自高。
(三) 上联:尽日相亲惟有石; 下联:长年可乐莫如书。
八、艳字颜体?
艳艳(yàn)一般是色彩鲜明。艳的部首应为:一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部首为:一,去部首笔画九画【释义】
①色彩鲜明:艳丽|鲜艳|百花争艳。
②指关于爱情方面的:艳史|艳福。【艳丽】 #yànlì 鲜明美丽。〖例句〗一场春雨过后,花园里的花看起来更加艳丽动人。【艳阳】 #yànyáng ①明亮的太阳。②春天的明媚风光:艳阳天。〖例句〗早春时节,艳阳高照,春风和煦,令人心旷神怡。
九、李白登鹳雀楼?
是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十、登鹳雀楼王安石?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不是王安石。
登鹳雀楼
[ 唐 ] 王之涣
báirìyīshān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ɡhérùhǎiliú
黄河入海流。
yùqiónɡqiānlǐmù
欲穷千里目,
gèngshàngyīcénglóu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