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登鹳雀楼》书法楷书

一、登鹳雀楼用楷书怎么写?

登黄鹤楼,如果你在word文档里面去编辑,将这四个字输入完了以后选中,直接单击字体,单击右边朝下的下拉列表框,在下拉列表框中找到楷体。

如果你在线纸上,或者在其他的纸张上写着四个字,写楷体的话,可以进行素描。或者应用字帖进行楷体练习,掌握了楷体的写法以后,在写这四个字。

二、登鹳雀楼的硬笔书法怎么写?

这类内容应该按照传统格式写。

竖排,不带标点符号。落款也按格式:戊戌夏月XⅩ书

三、柳字楷书法?

柳字是指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字,柳公权是中国历史上四大楷书名家之一,与颜真卿一起,被世人称赞为“颜筋柳骨”的柳骨。他的楷书以骨力劲健见长,具有方起圆收、字体瘦硬、结构严谨三大特点。柳体用笔主要是方笔,兼用圆笔。方笔多取隶意,圆笔多取篆意。他的书法,使用方笔所造成的突出棱角及坚挺笔画,是称之为“柳骨”的主要原因。

他的作品,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稳而不俗、老而不枯、润而不肥。

四、楷书的书法特征?

中国书法的字体(篆、隶、草、楷、行)演变至汉末已基本结束,从汉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已经以书法流派、书法风格变化为主要特征。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由汉代隶书演变而来,是书法五体中使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书体。

写楷书,横画顺风起笔,驻笔而收;撇画是上粗下锐的尖撇;捺画收笔压笔平出。写楷书,既要顾忌笔画的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又要根据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写出各自的姿态,既要欹侧又要端庄。

楷书字形极为方整,今人细分,楷书笔画名称约有三十余种;古人简约,借王羲之著名作品《兰亭序》开篇的“永”字,归纳楷书基本点画和写法,即人们常说的“永”字八法。

侧(点)不得平其笔,如鸟翻身侧下,又如高山坠石;

勒(横)不得卧其笔,如勒马的缰绳,又如千里阵云;

弩(竖)不得直,如待发的弓箭;

啄(短撇)须卧笔疾罨,如鸟啄食;

掠(长撇)须笔锋,如梳篾掠发,如利剑截断的象牙;

磔(捺)须笔,战行右出,如一波三折,又如钢刀裂肉;

策(提)须背笔,如策马用的鞭;

趯(钩)须蹲其锋,得势而出,如人之踢脚。

这个八法以笔画形态讲写楷书的用笔法,强调“用笔之势,不可一概”;也借用自然的物象意态做比喻,提出楷书笔画形态的美感标准,成熟楷书的点画,即如“永”字八法中所表现的形态。

五、楷书书法家?

楷书人称四大家,即颜、柳、欧、赵,

柳公权,字诚悬,世称柳少师,其书法结体遒劲,严谨,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颜真卿,是二王之后成就最高的书法家,其书丰腴雄浑,气势恢宏,骨力遒劲,气概凛然,书法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欧阳询,其书法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法度严谨,人称“唐楷书第一人”,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赵孟頫,其书遒媚、秀逸,结体严谨、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六、李白登鹳雀楼?

是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七、登鹳雀楼王安石?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不是王安石。

登鹳雀楼

[ 唐 ]  王之涣

báirìyīshān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ɡhérùhǎiliú

黄河入海流。

yùqiónɡqiānlǐmù

欲穷千里目,

gèngshàngyīcénglóu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八、登鹳雀楼,李白?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九、登鹳雀楼白居易?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作者不是白居易。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十、登鹳雀楼韦应物?

是中国唐朝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一首古诗,描写了韦应物登上鹳雀楼所感受到的美景和超越凡俗的追求。这首古诗的结论是通过描述韦应物在登上鹳雀楼后所看到的美景和云山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应该以高远的志向追求自我超越的观点。在这首诗中,作者使用了独特而精湛的笔法,将景色描绘得如画般生动,给人以观赏美景,享受自由心境的感觉。韦应物登鹳雀楼的事情也被后人视为是中国文学史的经典名篇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鹳雀楼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和艺术境界,是文人雅士们沉浸于文艺创作中的心灵世界。因此,登鹳雀楼成为了代表古典文化、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文物遗迹和重要的文学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