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杨之光的相关评价

杨之光的相关评价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画,以革新为主潮,这一主潮又以新人物画为“火车头”。带动这个“火车头”的,是同行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本画册的主人公杨之光。了解20世纪绘画不能不研究这些出众的人物,而研究他们也必须连及作为整体的20世纪绘画。

本文试从艺术历程和艺术探索两个方面考察杨之光的新人物画,并试图谈及与新人物画相关的历史经验。

艺术历程与分期

迄今为止,杨之光的艺术活动,可概括为三大时段,即奠基时期、创业时期和扩展时期。

一、奠基时期 (1943一1953年)

杨之光小时兴趣很广,凡诗词、音乐、表演、书画、篆刻都喜欢,最痴迷的是书法篆刻和绘画。启蒙老师曹铭曾指导他临摹石涛、八大、吴昌硕和齐白石的作品。后经曹铭介绍,正式拜李健为师习书法。李健(1881一1956年),字伸乾,别署鹤然居士,江西临川人,是清道人李瑞清之侄,著名书法家。早年毕业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是姜丹书、吕凤子、凌直支的同窗,官至内阁中书。民国后从事教育,曾游居南亚,任槟榔屿师范校长。美术史家俞剑华说他:“于学无所不窥,真、草、篆、籀无不工。偶以书法作画,花卉、人物饶有佳趣……亦工治印,谦和纯正,蔼然长者。”(1),杨之光课余至其家,磨墨理纸,研习笔法,历时六年。他后来回忆说,李老师要求很严,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即倒锁房门练习李老师布置的书法作业,雷打不动。将 “散氏盘”、“毛公鼎”、“石门铭”、“石门颂”、“张迁碑”、“十七帖”'、“圣教序”等苦苦临了多遍(2)。在40年代的上海,一个年轻人经受这样的书法训练,并不稀罕,但对后来兼融中西艺术的杨之光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1948年冬,临近中学毕业的杨之光只身转回原籍广东,经李健介绍投师高剑父学中国画,又循高氏旨意入广州市美校习素描、水彩。高剑父晚年向传统回归,以“新文人画”自称。在南中美术院的阁楼上,高氏以“折中中西、改革中国画”的观念教导这个小弟子,并要他整本勾临《景年花鸟画谱》和 《梅岭画谱》(3)。半年后,因时局动荡,杨之光和几个同学弃学自谋生路,最初想当流浪画家,向敦煌进发。但战火阻断了北去的交通,他们就乘五等舱渡诲,转赴台湾。那时的台湾证一片混乱,他借宿车库、打临时工维持了五个月,画了一些画,终因前途茫茫,返回广州。台湾之行的最大收获,是得到了一次独立生活的锻炼。

陈大文如何咏沈阳?

陈大文:长安寺幽斋即事

八旗诗人陈大文也是一位倾情于家乡寺院和景观的游子。按当时惯例,这位汉军旗人,既被编入八旗,也就籍入中巧满洲。所以铁保将这些诗人的作品也都收入《熙朝雅颂集》,在卷第八十三选入他的诗集《听匏轩诗集》中的诗作十六首。

陈大文,字彰黼,一字禾村,乾隆庚辰灶培御举人,官至四川大邑县知县。他吟咏沈阳的诗作有《重游保安寺作偃盖松歌》《长安寺幽斋即事》及写新民乡村景物的《过胡家窝棚》《过柳河沟》等。其《长安寺幽斋即事》诗云——

宵迈与晨兴,幽斋爽气澄。

雪霜清似我,粥饭淡于僧。

林霁喧禽语,窗明消砚冰。

群书堆几阁,讽咏曰频仍。

长安寺被史学界称为沈阳现存的历史最早的寺庙。民间也一直流传一句谚语:“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据考证,长安寺在《沈阳县志》和《奉天通志》上记载为唐时建,并载有建此寺是为永保大唐“国运昌盛,长治久安”,故名长安寺的传说。

而今长安寺位于沈阳老城东北隅,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为一进;大殿、拜殿、侧座戏台、东西配殿为二进;后殿、方丈室为三进。在二进院内,存立明清石碑六甬,其中最早一甬是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立的石碑。碑额篆书“长安禅寺碑记”,碑身楷书“重修长安禅寺碑记”。碑文中云:“国朝洪武中因筑城而始知为故刹。”这说明,长安寺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元代土城基础上改建砖城时,就有此古刹,因此,兴建长安寺早于修筑砖城之前,当无疑问。如果按开始建土城计算,那是从辽神册六年(922年) 建沈州时开始,相当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史志书上说“建于唐”,很可能建沈州土城之时。由此可见,“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传说,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长安寺的建筑历史,从碑文中可知,明洪武朝因修筑沈阳中卫城,才发现它“基址砥平,高阔爽垲”的遗迹,方知这里曾是一座古代禅寺。永乐七年(1409年),指挥方盛按原有基址重建寺院。宣德三年(1428年) 增建后殿时,又从地下掘出石罗汉八十余尊,从此香火更盛,远近闻名。以后历朝不断增修扩建,门殿楼阁巍峨宏丽,“焕然一大兰若矣”。到了明成化年间,寺内建筑朽颓荒败,都指挥孙鸿、叶广又捐资重建,“金碧辉煌,香火连绵,规模大胜于前”。碑阴楷书《题名记》记录领衔官员的职衔名姓,有都御史刘潺、钦差太监韦明、总兵官缑谦等三十九员,余为僧众多人。长安寺的历史久远,即使从明永乐七年重建算起,至今也是六百余年了。

现存的“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是极珍贵的文物,碑文不仅记述了明代重修长安寺的历史,而且又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上世远祖“世居沈阳”提供了重要佐证。在碑记的阳面提到明天顺二年(1458年) 指挥曹辅捐金修建天王殿一事;碑阴《题名记》中开列的成化年间助资建寺的名单中有沈阳中卫指挥曹铭之名,按曹氏世袭沈阳中卫指挥官职推断,曹辅、曹铭均为曹雪芹的上世远祖,所以,《重修长安禅寺碑记》已成为研究曹雪芹家世出身、曹雪芹世居沈阳的一件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长安寺大雄宝殿和赵朴初题匾

清代初期,长安寺又得到重新修缮。顺治二年(1645年),寺内僧人募化善缘,又得到朝廷亲赠和王爷施舍,重新修整了圣像、前后二殿、拜堂香积,使之一应俱全,比明代成化时更为完备。以后顺治十二年(1655年)、乾隆二年(1738年),又进行了多次重修与扩建,成为瞻礼常至之所。陈大文就是在此期间到长安寺并写出此诗的。

陈大文住在长安寺幽斋多久已不可查,但他喜欢上幽斋却在诗中字里行间流溢出来。不论是晚睡前或早起漫步于幽斋,清新的空气十分爽人。斋内外白雪清霜使诗人感到恰可比拟襟怀,世间的秽浊使他想寻求清静,连粥饭都想比寺僧更清淡些才好。长安寺的环境也不错,林中雪隐岩后渐晴时鸟儿唱个不停,阳光从幽斋明亮的窗口射进时砚上的薄冰也很快融化了。更可喜的是寺僧在幽斋堆了几阁的图书,有了这样的环境诗人讽咏之作频仍而出,觉得分外畅快。全诗清新流畅,写景,叙事,抒怀自然融在一起,颔颈联对仗似随手拈来却工稳而有色彩。特别是尾联,结句落在“讽咏曰频仍”,可说是画龙点睛,把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满而欲寻求一个清静环境的内心世界呈示给了读者。不平则鸣!他要把这些诉诸笔端。可以说,透过《长安寺幽斋即事》这首小诗,我们听到了三百年前一个“七品芝麻官”不满现状的内心独白。

陈大文:过胡家窝棚

也许正因为对官场上诸多污浊不满,陈大文向往家乡农家的平静的田园生活,他回到新民写的《过胡家窝棚》《过柳河沟》都给人清爽明丽之感。其《过胡家窝棚》诗云:

垄头耕馌种桑麻,风景依然太古家。

何事芳荪同蔓草,满山开遍紫兰花。

寥寥数语,勾描出一幅阡陌耕耘图,在陈大文眼中,家乡沈阳的农村还和从前一样农民耕田种桑,保持着原始的农作与生活方式(即诗中的“太古家”)。他设问了一句:不知道为什么田野上鲜花香草还同蔓草长在一起?(“荪”:芳香之草也) 而他目光投向远处山间遍开的“紫兰花”时,一切似乎也就释然了。——家乡的一切都是亲切的。

陈大文:过柳河沟

柳河沟是新民辖下的乡村。陈大文年少时曾到此处,对这里记忆较深。如今外出作官归来,重新来到故地,心中自有一番感慨。其《过柳河沟》诗云——

平湖一带跨长堤,绿水青蒲望远迷。

记得当年春日过,柳桥新月照前溪。

从四川大邑县知县任上归来的陈大文又来到非常熟悉的柳河沟,这里开发较早,风景秀美,乾隆年间由于农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柳河沟这个远离盛京的新民乡村景物也还是颇为迷人的。诗中写道,眼前一条银带横跨在平湖两边大堤之上,衬映着茂密的蒲草绿莹莹的水,令他想起年少时曾从这里路过,一轮新月照着那跨堤的柳河桥和桥下清清的溪水。故乡的一点炊烟也让人感到香甜,久别回乡,家乡的小河,河上的木桥,月色新蒲都令归来的游子感到亲切莫名——这首田园小诗迄今也会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爱恋,对平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铁保辑《熙朝雅颂集》

当我将要写完这一章时,不禁要说一声对二百多年前的满族诗人铁保的感激。

铁保,字冶亭,号梅庵、梅翁、志铁等,旧谱姓觉罗氏,后改栋鄂氏,而他自称是宋徽宗赵佶的后裔,沈阳人。铁保十岁入学,二十一岁中进士。入仕后,受到翰林院掌院学士阿桂的赏识,把他推荐给乾隆帝。乾隆帝让他作五言排律一首,他应对称职。过了三天,乾隆集科甲出身官吏以诗赋考试,结果铁保独占鳌头,被钦定第一,随即被任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其后他九次任乡、会试考官,选拔了不少后来显名于政坛、文坛的有才之士。

嘉庆四年(1799年),铁保回到家乡盛京当地方官,任盛京兵部侍郎兼奉天府尹,督理九边门事。到任后,他发现民屯每被旗屯欺凌,就颁发了“旗民一体,但分曲直,不分强弱,旗屯敢有欺凌民屯者,定将严办”的命令。他还针对威远保边门任意勒索商民的陋习,下令再有违禁索取财物者,定将严办。由于他着意革除弊端,颇有政绩。官升为漕运总督、山东巡抚、两江总督等要职。

但铁保后半生却屡遭黜降,达五次之多,受罚一次比一次重,曾被谪戍乌鲁木齐与吉林。与他同期为官的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他“颇忤宦竖,故多造蜚语上闻”。

乾嘉年间,铁保堪称一代才子。他能诗能文,书画俱精。他的书法笔力雄劲,与刘墉、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称“乾嘉四大书家”。他的诗也以写边塞为特色,多收入《惟清斋全集》。而他在文学上最大功绩是在嘉庆九年(1804年) 编成《熙朝雅颂集》,共得诗一百三十四卷,是最完备的一部八旗诗歌总集,为后代留下一部丰富的八旗文学资料。本章所选清代宗室与满族诗人咏沈阳的诗作,就是从《熙朝雅颂集》中选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