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书法字体分类即什么是:甲骨文,楷书,隶书,行书

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成熟汉字或标准楷书即由甲骨文渐渐演变而来。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於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百馀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楷书:楷书,亦称今隶、真书、正楷、楷体或正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相传由东汉章帝时王次仲以汉隶作楷法,是隶书的变体,其字形较为平直正方,去除隶书笔划尾部的挑法及蚕头燕尾的笔法,不写成扁形,结构不合「六书」原则。在现代,楷书仍是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

隶书:隶书为秦书八体之一,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於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行书:分为行楷及行草,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相传是在东汉年间刘德升所创。唐朝张怀瓘《书断》对行书的来源有如此看法:「行书即正书(楷书)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晋朝以来,多数书法家都兼工行书,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