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书法的种类有哪些?

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未。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篆体,篆体是流行于汉代以前的书体。广义的篆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文字资料来看,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大约通行于距今3千几百年前的殷商时期。现今流传的都是当时刻(或写)于龟甲、兽骨上的遗物,故名之为甲骨文。金文是殷商至战国(即距今3千几百年至距今2千几百年前)使用的文字,因其留传下来的多铸、刻在钟、鼎、彝器等青铜器上,故又称为钟鼎文。大篆亦称籀文,传说是周宣王时太史范所创,被定为当时的正规书体,今存的石鼓文即大篆遗迹。小篆系在大篆基础上删繁变化而成,产生于秦代,故又称秦篆。

隶体,隶体创于秦代,定形并通行于汉代,至今仍被广泛应用。隶书又称八分,这是因其体势左右分开,与“八”字的两笔笔势相似,因而得名。隶体的分类过去常依它所含篆书成分的多少而定,含篆成分最多的为秦隶(秦分),其次为汉隶(汉分),再次为今隶。笔画潦草相连的又称草隶。

隶书古时又称真书,但与现在所说的真书专指正楷含义不同。

楷体,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创始于汉末魏初,至晋渐趋成熟,从此,奠定了方块汉字的标准书体,成为历代学习书法必须遵循的楷模。

楷书按其书写特点的不同,可分为魏碑和唐碑两大类。魏碑多出自南北朝时期无名书家的碑刻;唐碑为唐代书家所书。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最著名的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书体分别被称为欧体、褚体、颜体、柳体,深受人们的推崇和追慕,对后世影响极大。

行书体,创始于汉末,是介于草书和正措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象草书那样变化多端,也不象楷体那样端正。它既取草书的流动活泼之长,又取楷书的结体严谨和整齐之美。正如《艺概》所说:“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其真草兼得其中。其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的行笔速度稍快,点画间出现了相连带的牵丝、楷书中书写成方角的地方,行书中有的则变成弧线和圆角。正因为行书兼有楷、草二种书体之长,因而从其创始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成了应用最广泛的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