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颜真卿书法教程100集蛋字的写法 蛋书法怎么写

一、颜真卿入门书法教程?

1、写好横的要点:一是向右上倾斜大约10--15度。一般来说,就是向右写时,略微向上抬一点就可以了。

2、起笔顿,即从空中向右下落笔,用力按出一斜点。然后向右上微倾斜写横的主体收笔顿,横写到最后时,向右斜下用力按出一个斜点。注意节奏。“顿”有“停”的意思,顿笔处有极短的时间停顿,中部的横速度稍快,因此整个笔画写起来很有节奏感。

3、在长横中,顿笔要稍大而明显在短横中,顿笔要小而隐。短横有时写得快,前顿笔可省,形成左尖横。写提,前头要顿得明显,然后迅速向右斜上提出成尖状,后头不可再顿笔

二、颜真卿楷书妍字写法?

颜真卿楷书妍字在书写时左右两部要相互穿插挪让,紧而不密。

三、颜真卿楷书禹字写法?

颜真卿楷书禹字在书写时用笔要轻,笔画稍细撇与横,横与横之间距离要相等,下部要向右稍突。

四、颜真卿书法故事50字?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有关字的故事

五、书法望字写法?

笔顺:

丶 一 し ノ ㇆ 一 一 一 一 丨 一

名称:

点 横 竖提 撇 横折钩 横 横 横 横 竖 横

六、颜真卿书法集字特点?

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传世碑帖很多,后人为了学习创作方便,就把颜体书法集字组合成一些诗词或名言警句,供有一定书法基础的研习,颜真卿书法集字的特点保证了颜体书法大气磅礴的本质,但是,集字并不是来源于不同的书作,所有临习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机械,要抓住本质是东西。

七、颜真卿勤礼碑飞字的写法?

飞的写法是:横折弯钩/横斜钩、撇、点

飞fēi

繁体:飛

<动>

(1)(象形。小篆字形,下面象展开的双翼,上面象鸟首。本义:鸟飞)

(2)同本义 [(bird) fly]

(3)又如:飞凫(飞翔的凫鸟);飞翰(飞翔的小鸟);飞鸿(飞翔中的鸿雁)

(4)泛指飞翔 [fly]

(5)又如:飞虫(能飞的昆虫类);飞蝗(指善飞的蝗虫);飞鱼钩(叉鱼的钩子)

(6)物体随风在空中飘游浮荡 [hover or flutter in the air]

八、颜真卿书法的出处?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楷书,后又师从张旭,并且得到了张旭的用笔方法,善楷书和行书,其笔力遒劲,字形端庄,著名的碑帖有:行书《祭侄文稿》、《争座位稿》等,楷书的代表作有:《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颜真卿的书法风格自成一体,被誉为"颜体"书法,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

九、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颜真卿书法特点】

1、“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特点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

2、“颜体”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又以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庄伟了。

【怎样练好书法】

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相传他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读,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相传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学书非常刻苦,特别注意阅读和默写名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次在行路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辗转赏读,站得两腿发酸,干脆坐下来读。这样连续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临,但可以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毛笔字】

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

十、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颜真卿书法以雄浑,厚重,尤其是他后期的书法,尤显古拙,老年作品首推《颜勤礼碑》,《麻姑山仙坛记》等为代表,用笔结体多古拙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