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写对联用多大的宣纸?

一、写对联用多大的宣纸?

关键看用在什么地方,这与字的多少无关。

书法对联作品通常是竖幅的,长度取决于悬挂的房间高度。一般居家层高3米,竖幅的字画最好不超过三尺。如果用在中西式古式建筑的大厅中,可适当大一些。

二、有人能帮我介绍一下日式古建筑吗

日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分支 承唐遗风

保存最好的是奈良

较明清建筑 他的顶子比例较大 以黑白为主色 类似于江南建筑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梁思成先生曾经详细研究过日本建筑 建议看看他的论作

楼上所说的是现代的和风建筑 和历史上的日本建筑是不同的

常见的日本建筑有点像中国的床榻和房子的结合 汗

和式风格家居那淡雅稳重的空间布局,简约精致的设计风格,中规中矩的方格和直线,将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礼遇,对现代文明的实践,都紧紧贯穿……

说到和式家居,脑中一闪而过的是:木色氤氲的和室,散发着稻草香味的榻榻米,营造出朦胧氛围的半透明樟子纸拉门或隔窗,各式精致的配饰和器皿。那淡雅稳重的空间布局,简约精致的设计风格,中规中矩的方格和直线,将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礼遇,对现代文明的实践,都紧紧贯穿…… 榻榻米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有着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早期的日式建筑多使用原始木料。置身于开放式的房间内,坐在日式会客厅里,品味着精致的日本料理,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采用民间的传统艺术手法和设计元素,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合理应用,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形成了日本传统样式与现代功能性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新和式风格。

和风的特点:用小面积展示最大的空间,它集会客厅、书房、卧室于一体,以天然素材营造高雅、宁静、舒适的居然环境,开创现代绿色新生活。新式的日式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体的空间尺度、舒适性及功能要求,利用色彩、图案以及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通过精心设计,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征。

其实就是中国唐代的建筑

中国经历了元明清几代建筑风格改变了不少

日本相对保存了比较正宗的唐代建筑

三、绵竹书画院院长是谁?

院长是绵竹年画继承者江绪奎。。。绵竹书画院是四川省内率先相应国家文体体制改革而建立的四川首家民办非企业文化艺术单位。其宗旨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促进绵竹年画的内外交流、开发、创新;收藏、研究、交流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培养书画后继人才。“笃学、诚信、交流、创新”是本院的指导思想。绵竹书画院成立于2002年4月,座落于绵竹市东郊立交桥(左侧)占地4000余平方米,为庭院、亭廊式古建筑,最为独特的是它的屋脊、梁柱、门窗等均为精心收集的明清以来的古式房屋构件,精心装配而成。建筑格调典雅古朴、工艺精巧、厅廊、门柱、雕刻、扁联名家书画灿烂高挂。其间流水曲觞、亭台水榭、鸟语花香、拱桥小道、杨柳漂浮、银杏参天、兰桂馨香。绵竹年画所属四个机构:(一)绵竹民间年画馆(二)绵竹古玩书画收藏交流馆(三)古艺轩(四)书画培训中心 给满意啊!!

四、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介绍下?

具体参见: 中国四大书院包括: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 ,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我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24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自宋至清的700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我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1928年,胡适来到白鹿洞书院,并对其赞不绝口。胡适盛赞白鹿洞有两个原因,一是“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书院,是我国书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亲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在他的《庐山游记》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白鹿洞书院的自然风光极为毓秀,四山环台,古木苍穹,溪水古桥,别有洞天,现已成为文化旅游的佳镜。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馆内藏品反映了庐山历史文化的辉煌,有当地出土和及从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铜器和历代陶瓷,有唐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在庐山的手书碑拓,有明清著名书画家唐寅、郑板桥、朱耷的字画卷轴,最珍贵的则是《五百罗汉罗图》,血书《华严经》和水晶佛珠,皆属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白鹿洞书院,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庐山这块风水宝地,并依靠历代文人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们的精心耕耘,获得了一种精深文博的厚实,区别于庙堂式的州、府、县学,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这正是它一千余年来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缘由。 白鹿油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