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代表人物有哪些?
1。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双槐里人。因他在明亡之后即降清,在气节上颇多可疵之处,故对其人品常有微词。但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
王铎的行书成就最大。其技法,是从二王、颜、柳、旭、素、米、黄诸家技法提炬而成,并拓展和丰富了书法的技法,其个性化风格渗入前人的多种风格,同时在用墨方面也突破了前人,成功地使用涨墨法,这就更增加了书法的作品的神采,而自成一家。王铎在总结历代书家风格特征之后,在雄强书法流派的不断完善和书风多样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以骨力洞达、流动多姿、变幻无穷而驾御书法的结构和用笔,使书法作品产生出强烈的运动感和行挚力,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字法造势特征。
2。邓石如(1743~1805)。安徽人。碑学书法代表性主要人物。他出生于寒门,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时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
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
3。伊秉绶(1754-1815),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刘墉为师学书法。其隶书对联传世者甚多,面目独特,朴拙敦实;古今评者所谓其善写隶书大字“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特点比较明显,评其诸隶书作品多有“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特点。
评者又誉其书法:“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笔画粗细大致均匀,圆润率直,古趣盎然”、“笔力雄健,秀挺清劲”、“精壮古拙,横平竖直”、“仪态敦厚,骨气洞达”、“格调高雅,饶有神韵”、“古茂浑朴,空灵逸宕”、“富有金石气、庙堂气”等等。隶书源自《汉衡方碑》。
其他代表人物灿若星辰:其中,沈曾植宗汉章草而用北碑笔法,辗转险奇,欹侧多姿;曾熙、李瑞清号“南北二宗”,师法汉隶,用篆意而行笔战掣;吴昌硕师《石鼓》,用笔苍辣,大气淋漓;赵之谦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康有为吸收碑书之宏阔气息,下笔千钧,纵横开张。
金农的“漆书”,方笔刷涂,孤高冷峻;而郑燮“六分半书”,熔真、草、篆、隶于一炉,杂陈诸体,个性明显。 此外,张裕钊、王澍、钱沣、俞樾的楷书,若宋曹、黄慎、梁巘的草书,龚贤、查士标、冯敏昌行草,周亮工、翁同和、陈鸿寿、林则徐、包世臣行书,郑簠、桂馥隶书,钱坫、孙星衍、吴熙载、莫友芝、吴大澂(成)、杨守敬等,亦各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以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