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古代至今有几位书法家真正领悟了二王笔法?分别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艺术素来是没有什么评判标准的,但又常常被别人的标准来左右自己!因而,认识书法中的笔法,除了实践,还要勤读帖、常思考……。

就如我们看待王羲之、王献之一样,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所谓的二王笔法,无非就是要执笔得法;秉持中锋用笔;注意力贯腕指,然后理解贯彻侧、勒、弩、啄、掠、磔、策、趯及内外捩转折等法而已。之所以觉得二王笔法神鬼莫测、玄幻万端,实乃多受外因影响、习不得法以及自身功力不及所至。

仔细参详历代笔法后可认为,中国书法可粗略分三个阶段:春秋始至汉代为第一个阶段,我称为“上古笔法”,由商周甲骨、金文刀法演变为篆籀笔法,春秋战国为籀(大篆),以楚鸟篆文和中山篆为代表,秦小篆和汉隶笔法则相承一脉;

魏晋、唐及五代为第二个阶段,称为“中古笔法”由此始为汉字书法正宗的笔法典范,以上所提的各种笔法具皆完善成熟;

宋以后至现代则为第三个阶段,称为“下古笔法”,这是个笔法逐渐偏离正轨,甚至有些怪力乱神的阶段。

我的观点是:上古笔法不可学,学之僵古不化,而下古笔法也不可取,取之辄为丑怪。

可法可师的笔法是在魏晋、唐及五代这个全盛时期。魏晋笔法遒媚多姿,注重细节,似牍书入碑,趣多意娴;唐代笔法腴丰蓬勃,崇尚气格,似碑书入书牍,端重雄豪;五代去唐未远,笔法沉静古雅,亦帖亦碑,有庙廊气,又如岩松古柏之庄严……!所以细察历代善书者,皆有此阶段各朝风韵。

其实不难发现,二王笔法在当时也只较帝王将相好书者佼佼中一分子,从《淳化阁帖》的六朝书帖中我们可看到,二王书帖与余众帖并无特别出众之处,其余众帖也可与二王帖相媲美、相混淆。。。

深得二王笔法三昧的有的说是智永、欧虞褚颜,也有说孙过庭、陆柬之、杨疯子、米芾、李倜、赵孟頫,更有人说是董其昌、王铎、沈尹默、白蕉、林散之等,莫衷一是,但究其众贤所书迹,莫一不是集采众长,殊途同归,最终化为自家面目,又岂只囿于二王一家一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正能领悟二王笔法者,或以唐法溯晋,或宗晋而下参唐法以为正道,余者皆图费时日。这是一道“分水岭”。

就以此标准,简单议论一下:智永,笔法得二王韵致,然笔法略糙、欠文人气,与三十年苦功不相衬。观流传的《千字文》或应酬之作,或时人临本,应该不是“八百本”中之一,与史载其书品有差距;

欧虞,得二王娴雅内质,然墨迹不存,管窥难识;

颜真卿可谓异数,首开大唐笔法气家,然行书墨迹亦可看出魏晋底子;

孙过庭、陆柬之,得二王笔法之形,然缺气质,立不起来;

董其昌,行草有二王冲淡姿媚之态,然行楷刻板,大字浮散;

王铎,大字得二王中锋行笔之快意,然小字呆滞,碑板习气太重;

至于沈尹老、林散之、白蕉、潘伯鹰、邓散木之辈,高度则只达于“宋意”尚未入晋唐法室。

我心目中以为得二王笔法者有:褚遂良、唐太宗,代表作《隋清娱墓志》、《温泉铭》,笔法婉转精致,一笔三过,纤毫送到,似有谢安、王廙、王凝之之名士风,又有庾亮、恒温、王敦之门阀帝王气,他们是一个路子;

杨凝式,代表作《神仙起居帖》,笔法淋漓却深藏不露,深谙晋唐气韵;

米芾,代表作《蜀素帖》,米芾自诩的“刷”字,其实绝多得自于小王笔势,根底还是大王的中锋行笔,因此沉着并痛快,开现代书风之首;

李倜,代表作《跋文赋》,此作虽只寥寥数字,然笔法悠远清畅,文气袭人,史传其书仿谁像谁,这才是真正领悟了笔法的高手,以千古不易笔法,变因时相传格调;

赵孟頫,代表作《太湖石赞》,赵孟頫是公认的二王嫡传笔法,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从他早年的书作《秋兴八首》及晚岁的《江烟叠嶂图跋》来看,他是由唐上溯晋,又由晋返唐的,中岁于晋法用功极深,而后跳出晋法,以唐法为骨,晋法为质,饰以五代笔法为形,所谓“集大成者”也。

二王笔法并不神秘,关键处在于形、质。形是精神面貌,是容光焕发,还是萎靡不振;质乃骨血,是健康状态,是天生丽质,还是发育不良。总之好的笔法,不管远观近察,短交长处,总会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