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分几类?他们分别有哪些代表作品?
分五大类吧。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代表作品有散氐盘,毛公鼎及石鼓文等。隶书代表作有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等。楷书代表作颜,欧,赵,柳诸帖等等等等。行书最有名的就是兰亭序了。草书有十七帖,书谱等等。谢谢邀请。
中国书法有五体书: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
楷书:“楷书”这一名词最早是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按照大小分类,有大楷、中楷、小楷;按照时代分类,有晋、魏、唐楷书等;按照风格有颜(颜真卿)柳(柳公权)欧(欧阳询)赵(赵孟頫)等。
按照时代分类的楷书代表作:
晋楷,主要是指汉末到魏晋时期,以三国魏时钟繇、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等人为代表的楷书。代表作《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以及《洛神赋十三行》等,多为小楷。此外还有《爨宝子碑》。
魏碑,主要指北魏时期的铭石。北魏墓志精品有《张猛龙碑》、《元倪墓志》、《张玄墓志》、《元桢墓志》、《元怀墓志》等;北魏时期,最为著名的造像记为“龙门四品”:《始平公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求生造像记》,其中居首的是《始平公造像记》;北魏时期,著名的摩崖有《石门铭》、《郑文公碑》和《瘗鹤铭》。
唐楷,指唐代楷书。代表书家主要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褚遂良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颜真卿早年代表作《多宝塔碑》,晚年代表作《颜勤礼碑》等;柳公权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
行书:“行书”在古代书法文献中最早见于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最早对“行书”作释义的是张怀瓘。行书是萌芽于隶变时期、成型于汉末三国、规范于东晋、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汉字字体。它在发展和定型过程中与楷书和草书相互影响,偏于楷者称行楷,偏于草者称行草。
行书分类的常见角度和结论有三种。第一,按照与楷书和草书的关系划分为“行草”、“行楷”两类。第二,按照时代风气来划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原生行书
指没有特别明显地受过艺术化书写训练、没有特别显著的艺术目标的作品,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书写而不是书法意义上的艺术书写效果。
一般这一类作品的书写方法不是很完备,不适于作初学的范本。
经典行书
主要指晋唐时代的行书,它是在书法艺术经典时代出现的,奠定了行书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原则,是后来所有行书艺术创造的根源,也是学书者在学习行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范本。
宋元明清文人行书
这是以文人精神为指导、以经典行书为基本典范进行艺术发挥的行书。这类作品,有一些与经典行书较为接近,可以作为初学范本,但也有一些个性过于强烈,不适合作初学范本,但适合作为主攻对象以较快地找到风格建构的门径。
明清大幅纵式行书
从宋代开始,纵式大字行书开始出现,至明末清初达到高峰。研习了经典、文人行书后,应该把向大幅纵式的扩展作为一个科目。
篆隶北碑影响下的行书
是清代篆隶北碑复兴以后出现的新发展,这类作品的写法往往与传统行书有较大差别,需要学习者同时兼通篆隶北碑,难度较大,一般也不适于初学,但是作为风格建构的门径可以尝试。
隶书,隶书产生初期并无定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称谓,现代一般以“隶书”为其通称,而把早期隶书称作“古隶”,波磔特征鲜明的成熟隶书称为“八分书”。
隶书文字载体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类:竹木简牍、石刻、帛或纸。还可以简化为墨迹和石刻两大类。
墨迹类
墨迹类隶书直接书写于竹木简牍上或是帛和纸上,未经加工改造,墨迹昭昭,清晰可辨,保持着初写时的真实原貌,以秦汉简牍帛书和清代隶书为大宗。
石刻类隶书
西汉石刻文字数量稀少,二百多年间仅有十余方石刻,文字简短,凿刻粗率,或是草篆或是古隶。东汉中后期碑刻兴起,石刻隶书众多且多是宏碑巨制,成为隶书的鼎盛时期,有法度而不僵化,充满着艺术活力。汉代石刻隶书有摩崖刻石和碑两大类。
草书,“草书”的概念有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草书是汉字各个时期正体的草写;从狭义上说,作为一种特定字体的草书虽然也是汉字正体基础上的简化写法。
草书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章草,一是今草。章草是与隶书同时的草书,带有隶书的笔意,这种草书一般是字字独立,不连写,很规范;今草是与楷书同时的草书,没有章草的波磔形的笔画,显得流畅简洁。今草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分。
章草
是隶书草化的一种字体,是草书最早的一种成熟的形态。
今草
是楷书的草化,这样说的原因,第一是为了与章草区分开来,第二是从字的体态上说,今草与楷书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篆书,一般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