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法和民间书法有什么区别,又如何看待高手在民间的说法呢?
传统书法与民间书法。
传统书法与庙堂书法。
这两者通常走的都是一条路。
特例,民间有,庙堂一样有。
民间的特例,博得的则是民众的乐趣。
而庙堂的特例呢?……?不说了。
至于说“高手在民间的说法,本认认为有点偏激。
真正的高手,民间有,庙堂也有。
古今相同,名人仕途,经科考进入庙堂,文字关是必定要过的。他们的字在社会上的传博和保存下来的几率犬夜叉高。没有考取功名的呢?字,很可能也很漂亮,因文彩不足而名落孙山,只有留在民间。过去的科考有的时期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有的甚至考到终老,一生勤学苦读,笔下的功夫也不会丢,但是,留下的东西却是很少。字因人而贵,现在是,古人也一样。
再回到现在。
我们国家中书协的会员中,字,写的很漂亮的多的是,尤其是早期的老会员,虽是会员,却耻于跟风,与埋没在民间差不多。
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许许多多的书法帖典面世,参照物不断增多,再加上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又快,这就出现了一代新人爱好者脱颖而出。
同样的分为两拨。
一拨人要追名逐利,不惜一切努力进入中书协的圈子。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时代,他们的这种做法我们无可厚非。正常。
还有一拨人就是爱好,与名利无关。
这两种状态下,在人们的视觉和认识上可能就会出现一只偏差。
身居庙堂的名人大咖恶搞就会让老百姓受不了,感觉到恶心,这就是老鼠屎效应,老百姓会把中书协给一起烩了。
而对于写的好的呢,老百姓认为你是应该的,你就干这个的,有什么可显摆的?因此,要求要严格的多。
身在民间,老百姓能见到东西,也能见到人。对于写的不是很好的也都能包容。而对于那些写的很漂亮的,有识货的,自己认识的或者是通过别人能弄到一两幅的,他们也会拿出来与现在中书协那些出来显摆的会员所写的字相比交。尤其是近几年的国展,其作品质量真的有些差强人意。
古人的碑文,墓志铭等,既没有作者的名,也没有书家的名。有的只有作者的名,却没有书家的名。比如《等慈寺牌》,文是欧阳师古的,字是谁的?不知道。
但是,却非常漂亮。
今人也有,我忘记他叫什么名字子了。他用行书的形或将孙过庭巜书谱》写了,当今可称行书第一人。(我还得上网查去,能不能查的到还很难说。)
所以,对这个问题,说说罢了,不必太较真。
我只有一个三不书法爱好者。
一不领证,二不卖字,三不参展,纯属自娱自乐。
应邀答题,胡侃两句,可能不靠谱,算是完成任务吧。
(因是随手写,再加上眼花,掉错别字一定很多,还请各位老师多多见谅。)[祈祷][祈祷][祈祷][玫瑰]
传统书法,一般指中国书法历史上流畅下来的经典作品,如《兰亭序》《圣教序》《黄州寒食帖》《蜀素帖》《韭花帖》《松风阁帖》等,这些作品笔法娴熟,气韵生动,格调高雅,是我们后人学习书法的范本。这些书法,在官方由于皇帝的倡导而流行。比如,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字,到处搜他的书法,命人集成《圣教序》,并刻碑立在国子监,让后生学习。这些书法作品,都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书写,具有引领时风的作用。而民间书法,一般都是不具名的和尚道士抄经生书写,由于他们不知名,所以的他们的字在当时并不出名。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经文,也是现代才发掘出来,书写的质量不错,才被当代人命名为民间书法——写经体。民间写字,在历史上留下英名的几乎没有。
如果说高手在民间,有一定道理,但是只是偶尔现象,高手在朝廷学府,才是正常现象,因为书法不仅仅是写字,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文化。那时没有文化的老百姓,甚至连学堂门就没有进过的人,可以把字写好,这不是笑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