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是不是有“蚕头雁尾”的隶书就是正体隶书?正体隶书与草体隶书有什么区别?

谢谢你的提问。隶书的“正体”,只能说是后世的说法。隶书是一个草根书法,所以才叫隶书。

隶书没有直系的继承关系,而是从不同的优秀书法家那里逐渐传播下来的。地方不同,风格不同,年代不同,样式不同。所以,隶书的风格样式特别多。

大约东汉中晚期,才出现了“蚕头燕尾”的隶书,这种隶书以孔庙三碑《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为代表。最后的一个隶书代表是蔡邕的《熹平石经》,据说这个隶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是,蔡邕的隶书已经是隶书的末代了。

《乙瑛碑》。所以,隶书的“正体”是不存在的。这不像篆书,你说小篆是正书,是一个“正体”这没问题,因为篆书确实有一个直系的承传,比较统一,但是隶书没有。

所以,从东汉的隶书,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书法的样式是最丰富多彩的。像晋代的《爨宝子碑》,既不像隶书,也不像魏碑,更不像楷书。

《礼器碑》。而唐代的书法就统一多了。隶书从来没有出现过统一,因此是没有“正体”隶书的。

《石门颂》至于草体隶书,还真的存在。这些隶书,早期的像银雀山竹简等等都是。晚期的草体隶书如《石门颂》,也是经典隶书,但是,并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

所以,隶书是多姿多彩,风格多样的。

《衡方碑》。像《衡方碑》都是像篆书笔法。不但没有蚕头,也没有燕尾。

总之,,除了不同风格的严肃隶书,荒率、潦草,是下级官吏的流行的笔迹。

这样的书法,也是一个流派或者一种风格。

《史晨碑》。而工整严密的隶书,更具有庙堂之姿。

我们今天学习隶书,已经没有“正体”与“草体”的区别了,以自己喜欢为标准。

汉简《银雀山竹简》。选择哪一种隶书都有道理。哪些成熟的隶书,已经是经典,没有太多创新和想象的空间,反而草体隶书,由于还不是成熟的隶书,所以,会有更多想象的创新空间。

《曹全碑》。初学隶书,最好选规范的大众经典,例如《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石门颂》等等。等积累了一些隶书知识和书法史知识以后,再选择有艺术突破性价值的字帖。

蚕头雁尾,是隶书的一个标志,并不是标准。

隶书就是隶书,没有什么正体隶书与草体隶书之分。传统书法被现代人败坏,不只是在写的字形上任意胡为,连书体的名称上也妄造。

大家都知道有个张海的人,他发明创造的一种书体,叫做“草隶”。就是把规矩的隶书写的不规范,故名草隶。为什么要叫草隶?因为他是书协领导,负有创新的重任。必须身先士卒的冲在前面,于是,把传统的隶书作为突破口,发明创造了这个草隶的新书体。和他撘当的另外一个人,发明了“今楷”。不耻于提他的名。

隶书,传统书法中就是正书。在唐代以前,楷书也是隶书中的同类。又都称为真书。真是正的假借。真书正书是一样的。由隶书发展出来的快写书体是章草,由真书发展出来的快写是行书。而今草则是以章草简洁的形体加上真书的笔法而构成。今草可不是今天的人发明的,是草圣张芝所创。张芝所创的草书,又称为一笔书。

如果说隶书草写的话,章草就是隶书的草写。章草的出现,为的是提高书写的速度,更快捷的提高工作效率。不是为了艺术。传统书体的演变,没有一种是为了艺术而创造的。都是为了实际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生命力旺盛。现在的创新,为的是改变传统,为艺术而创新。失去了实用这块肥沃土壤,把书法原是由繁至简的演变成过成,倒行逆施,改成了由简至繁。草隶,就是这样一种东拼西凑出来的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