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时用墨条和墨汁哪种好?
古人为了携带方便,将墨制成墨锭,用墨时在砚台上加点水现磨现用。现代人就比古人幸运多了,可以直接购买墨汁使用。 就日常的书法练习而言,笔者以为十几块钱一瓶的普通的墨汁足矣。如进行书法创作,笔者还是建议购买稍贵的墨汁,如“一得阁”、“曹素功”等。一得阁的墨汁虽然胶有点儿多,但是质量不错,不容易跑墨还可以加酒加水。曹素功的胶相对来说较少,书写流利爽快,但是遇到质量差的宣纸容易洇。这两种牌子的墨汁市场上都有假货,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购买正品。 墨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差别很大。好墨含有多种中药材,闻起来有一股清香扑鼻淡雅沉朴,令人久闻不厌;差的墨则有一种刺鼻怪味,倒出来搁置两天就会发臭。好墨的效果色泽黑亮,黑中泛紫;差墨的效果色泽发灰,灰中泛白。同样的纸张,用好墨创作的作品神采奕奕,而用差墨创作的作品就会非常晦暗。 写书法应针对不同的书体,选择不同浓淡的墨汁。如写篆隶楷,一般多采用较浓的墨汁;而写行草,就要淡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出你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 除了黑色墨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墨汁,就是红色朱砂墨。民间认为,朱砂具有辟邪功能,所以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收藏用朱砂抄写的佛经。朱砂墨可自行制作,但由于比较麻烦,所以建议还是直接购买为好。
书圣王羲之墨汁是不是油烟墨?
感谢头条提问。
王羲之用的不是油烟墨。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墨的来历。
墨,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里最重要的一宝,也是重要的文书工具之一。
文人常用“玄霜”、“乌玦”、“乌金”等称呼,足见其钟爱,是中国特有的材料。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在陶器上用黑色来作为记号及装饰。从殷墟发掘的甲骨片中,也存在着墨的痕迹,那个时代只有天然墨或半天然墨。
据《述古书法纂》记载:西周时代,“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相传擅长画画的邢夷无意中发现,灶炉下的锅灰粉末最为细腻,颜色乌黑,便将锅灰和水混合,这是中国最早的墨汁。
经过摸索,邢夷将糯米粥、松炭和锅灰混合搅拌,经过反复揉搓,变成长条,凉干,就是早期的墨块。用时只要加些水磨一下,就成墨汁,可以用于书写,也可以用于画画。这种墨块,又叫“邢夷墨”。
其次,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开始用松烟、桐煤制墨。三国时期魏韦诞,采用上等醇烟为原料,制出“仲将之墨,一点如漆”。韦诞不仅善墨,还将自己制墨心得写成书《合墨法》,详细阐述“墨之大诀”。
王羲之处于西晋,此时还没有油烟墨。
最后,油烟墨创始于唐代,明代罗欣在《物原》 中说:“奚廷珪作油烟墨。”油烟墨始于唐,盛行于明代。其中,桐油烟墨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退, 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书写自如等明显优点,渐为书家喜爱。
可见,制墨工艺的提高,对促进中国传统书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王羲之幼年时,错把墨汁当蒜泥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过,有些朋友不太清楚,我们再聊聊。
王羲之小时候练习书法,犹如着魔一般,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饭,书童(有一种版本为佣人)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醤和馍馍(馒头),几次催他吃下,王羲之都置之不理,像旁若无人一样,专心地看帖呀、写字呀,忙个不停。于是乎馒头都凉了,书童实在没办法,只好请求王羲之的母亲来劝。王母急冲冲来到书房,看见王羲之拿着馍馍沾着墨汁吃,还津津有味。由于王羲之练字刻苦,错把墨汁当蒜泥酱,就着馍馍吃了。王母见此情景,非但没有责怪王羲之,而且心中暗喜,心中想到这孩子今后必成大器。果真王羲之后来成为一代“书圣”。
(幼年王羲之)
王羲之幼年“戏鹅”
王羲之出生于山东临沂,幼年生长在此地,成年后官至“右将军”,随前往浙江“兰亭”。“一张饼,一罐酱,一棵葱”是山东的饮食文化,馍馍就蒜泥酱,很有可能,看来故事是真实的。
(蒜泥酱)
那么,王羲之喝墨的故事中,墨的种类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他喝后,并没有闹病,并没有“肚疼”的症状呢?
提到中国墨,历史悠久,是文房四宝之一。历史上,我国墨的制作阶段大概分为四个阶段,即,天然墨,漆墨,松烟墨,油烟墨。有关墨的形成演变过程,今天就不细谈了,今后笔者在其他文章中会涉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王羲之究竟喝了什么墨汁,我们现在可以解开谜底了!卫夫人在著名的《笔阵图》中写到:“其墨取庐山产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也就是说,王羲之用的墨汁一定是松烟墨。卫夫人在文章中也提到,松烟墨由松烟和鹿胶调和而成。松烟是指松树的木炭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鹿胶是指用鹿皮和鹿角制成的胶状液体。碳酸钾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适量使用,可赋予食品(如,面条,云吞)以特有的风味、色泽和韧性。鹿胶自然没有什么对人体的害处。
以上考证说明,极有可能,王羲之喝的是松烟墨,并且没有闹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