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写隶书必须遵循“一波三折”的法则吗?

隶书也要遵循一波三折这个运笔法则的,而其他书体也不可或缺一波三折。

我们通常说的一波三折,多指楷书中捺画的形态。说要写出合法漂亮的捺画,就要写出一波三折的效果来,这个说法大家都认同和接受。至于其他书体有没有一波三折这个说法,具体起来,可能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一波三折。

其实一波三折最初是一个书法术语,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波就是捺,折指的是转换笔锋,三是虚数,指的是多次。说的是写一个捺画多次转换笔锋,形容用笔比较丰富。

明代丰坊《书诀》载: “钟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说是翼原先写捺平拖直过,生硬呆板。经过钟繇的指点,学会了一波三折,明白了正确的用笔。黄庭坚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后来一波三折演变成一个成语,形容文章或者事情充满曲折和变化。

关于书法中的一波三折的问题,是有出处的。而且真正理解其内涵的人,不多。大家都是在浅层次上解读,把它固定在捺画上,其实一波三折指的是书法所有笔画的完成方式。表面上看,浅层次看,一波三折指的是捺画不平写,有三次弯折,这个都看的出来,很明显。一波三折是由一过三折笔演化过来的,一过是说每写一个笔画,三折笔是说完成这个笔画需要有三个动作。意思很明确了,一波三折,指的是书法笔画的基本笔法。

书法上所有的笔画,小到一个点,大到一个长捺,都不是随意一写就可以的,必须包涵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这个在隶书,篆书,楷书,相对静态的书法上表现的极为明显。

书法的笔画和硬笔的笔画,其实有较大差别。硬笔的笔画在起收笔处没有那些复杂的动作,一个简单的停顿就随便搞定,但是毛笔字如果这么随便书就,则是败笔,不是说写法不同就说你是败笔,而是这么写出来笔画没有内涵,属于一眼见底的寡淡而单调的笔画,不符合书法美的要求。

题主你好,要回答你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波三折的含义,隶书中讲的一波三折,首先是指的运笔过程和运笔方法,也就是运笔的三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即起笔,行笔和收笔。凡正书如篆书隶书楷书都要求逆锋入笔(起笔),回锋收笔,中间行笔可程要稳。其次,隶书要求主笔蚕头雁尾,中间行笔不能太直,太直则失去生气,没了情趣,不论横划,捺划,收笔都要出雁尾,也就是说,隶书中的主笔横划或者捺划,都要做到一波三折,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不致于呆板,如果没有一波三折,写出来的隶书字就缺乏了生气。浮浅之见,谢谢!

毛笔书法有几种字体?

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篆书是最有内涵的,同样写起来也是最难的。

一幅名家的篆书作品,挂在墙上是,它是在动的。它起源很早,在书写的更迭之中,逐渐被人舍弃,但它依然用哪种深邃的内涵,灵动的线条表达古典的美,内心的美。

隶书——内心的思想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隶书在篆书之后,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书体。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隶书有着自己独有的思想性,用柔美的笔画,严谨的章法,严肃但不死板,方直但不生硬。

有思想,有内涵。

草书——缠绵的意境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草书是中国书体简化的极端,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

行书——速度的轨迹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以宋代的最为著名,有米芾、苏轼、蔡襄黄庭坚等。行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书的出现是书写简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结果。

楷书——方正的柔美

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

也叫正楷。是我国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书体。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著名书家有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书一般作为入门书体,其上可追篆隶,下可及行草,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