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近期报名学习了书法,但写的很差,不知道怎么才能入门?

练习毛笔字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以我四十多年练字体会,说一说我的看法:

在众多技艺当中选择了毛笔字,说明了我的爱好和兴趣就在这方面

既然爱好我们就有学习的动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从十几岁受家父影响爱上了毛笔字,刚开始不知道临帖,只是挨家挨户看人家门上的春联,觉着哪个字好看,回家学着人家写。后来书店有售《中学生字帖》的,上面是柳字,买了一本回家临习,后来书店有售颜真卿《多宝塔碑》的,又买了一本临习。不过,当时八十年代二十多岁,没有很大精力和时间练习,练了几个月之后没再练。往后街坊邻居红白喜事写写,虽说接触毛笔四十多年了,没啥进步,从来没说过我爱书法,只说我爱毛笔字,确确实实自己的水平也不行。

到○六年冬天是个转机,孙子孙女都上学去了,自己又有了空余时间,于是又想起了年轻时爱毛笔字的梦,○六年我五十二岁,组织十里八村爱好毛笔字的朋友成立了一个书画协会。

这几年真是不错,几十个朋友们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认认真真的临帖,邀请名家给我们上课,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练习

到如今四年多(认认真真每天都练),朋友们的水平都提高很快,已有十二人被县书协吸收为会员,有六人被聊城市书协吸收为会员,十余人上百次获全国或地方书画展奖励

听老师的

如何系统地学习书法?

谢谢邀请!

关于如何系统地学习书法,我谈谈自己的学习书法的过程,算是先扔块砖头吧!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请了一位书法老师,那时候,叫写大楷。刚开始就摹临,老师给每个学生写一张大字,放在大楷纸下,在纸上面临摹。老师对柳公权的《玄秘塔》颇有研究,临得大概有六七分像。后来,就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玄秘塔》,每逢大楷课就对临一张,当作作业交给老师,由老师批改。这是刚开始写字,入门的就是柳公权的字。

由于特定时期,上中学后就不再开“大楷课”啦。那时候不叫书法,叫大楷和小楷。因为写字,我还挨过老师的几次板子,每次老师都打左手,从不打右手。之后,由于特定时期的限制,为了专心学习,就很少写大楷和小楷了,大多摹仿写毛泽东的字,也练过行书,但都是写的自由体。

断断续续几十年过去了,由于本人喜欢书法的缘故,后经朋友引见,到北京拜访了一位书法大家,在他的建议下,开始临习汉碑。主工《曹全碑》,三年后开始兼临《礼器碑》、《张迁碑》、《朝侯小子碑》 、《夏承碑》、《石门颂》、《宣于璜碑》、《赵宽碑》、《张景造牛碑》、《封龙山颂》等。根据隶书作品落款需要,后又临写《出师颂》和《月仪章》。与此同时,我还临写过《毛公鼎》、《石鼓文》和《峄山刻石》,近代、现代、当代人的字,我从不临写,若有时间,只是看一看。

总体来说,开始和后来的学书路子是对的。什么系统不系统啊,人的一生仅三万多天,刨去工作时间,能坚持写好一两种书体就已经不错了。

多年来,在临古人碑帖的同时,我学习了一些书法理论,读了不少名碑名帖。

每天必临汉碑,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已经是多年的习惯了。

经验告诉我,学隶书,必临汉碑,还要临写金文和小篆。其次,还要学习章草,因为隶书作品落款用章草最合理,最恰当。

如何系统的学习书法,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说一说我自己的学习书法的经历,不知道这样算不算系统。

我是学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入门的,学习了有半年时间,但是这半年画的时间是不少的,平均每天都要练习3个小时以上,当时还在上学,只能每天晚上跟着老师练习2个小时,周末寒暑假每天练习8个小时。

半年其实创作都没有问题了,老师让我换了汉代的《曹全碑》同时还写着清代邓石如的小篆,那时候我觉得练习的也没有章法,因为要参加考试,学校考什么,我们就练什么。

就这样一直到高三的10月份,在老师的带领几天换一本字帖,长的一星期,短的一两天换一本,竟然练习了不少字帖了,当时是全日制的练习,每天的都要练习是个小时以上。

篆书包括《峄山碑》、邓石如小篆、吴让之、赵之谦小篆。

隶书包括《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

行书包括《圣教序》、《蜀素帖》、《兰亭序》、《云麾将军碑》、米芾尺牍。

楷书包括《九成宫》、《颜勤礼碑》、《玄秘塔碑》、《多宝塔碑》、《倪宽赞》、《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妙严寺记》、《董美人墓志》、《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元怀墓志》、《墓志七品》等等。

这样囫囵吞枣一直练习到离考试还有两个月,然后开始选择自己的主帖,我当时选择的是《张黑女墓志》和《曹全碑》,但是后来觉得《张黑女墓志》太小气,换了《张猛龙碑》。

这《张猛龙碑》我一写就是两年,一直到了大二学习了行草书才放下。

大学时开的课程更加多样,每天目不暇接容不得思考,四年时间把历史上的著名碑帖算是学了一个遍,基本上做到见到能认识,拿起来能临摹,创作的水平和很差,最大的收获是练习了两年狂草书。

真正明白点创作都是毕业以后的事情了,当时也是跟风,国展流行孙过庭《书谱》,我就写了两年书谱,上了几个展览。

后来觉得大篆写的人比较少,就练习了一年的钟鼎铭文,中间还学习了一年的何绍基、《张迁碑》,直到2015年才开始学习二王和米芾的行书,一直到现在。

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系统,每一个时间段的想法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这些年来来回回换了很多字帖,又都像过眼云烟一样扔掉了,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书法上的东西,也懂得了取舍。

希望现在练习的字帖,能多坚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