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墨汁怎么调才好呢?
我看了几位答主的帖子,觉得有些人说得不完全对,我补充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参考。市面上卖的墨汁有的是需要加水,有的写着不必加水可直接使用,我的体会是,其实都要加水,不加水太涩,除了去写丑书以外,都得加水,只是加多加少而已。
加水调配墨汁既要看你的书写字体,还得看你使用什么宣纸综合考虑,不能一刀切。
1、在使用生宣纸的情况下如果需要书写楷书、篆书、隶书这三种书体,由于相对来说行笔速度较慢,加少量水即可,大约10:1的比例即可,加多了会洇墨。
但如果书写行草书、狂草书,由于生宣纸吸墨很厉害,如果加水太少,行笔迟涩,根本拉不开,写一个字笔头里的墨水就可能已经耗尽了,草书的连绵不绝的气势就发挥不出来。这一点我看到有位答主说反了,请大家注意。通常写行草书时加水比例可以按照10:3的比例加水。
2、在使用熟宣的情况下在使用熟宣的情况下,问题比较简单,由于熟宣基本上不会洇墨,加水多少问题不是太大,只要颜色黑亮就可以了,我觉得通常按照折中比例10:2比较好,这是我的体会。
顺便说一点,加水后墨汁尽快用完,市面上常见的几个品牌都是过不了几天可能就臭了。前段时间有人给了我一瓶日本墨汁,标价1200日元,说实话,不是我媚外,真比咱们许多国产墨汁做得好,比如,加水后永不会发臭!
书法如何做到“墨分五色”?
书法家写字很重视调墨,调墨离不还水和墨,水是无,墨是有,水至清而无色,墨至纯而大黑,书法就是要在水和墨这“两端”的交融变化中,来展现那墨气的流动聚散,展现那些水墨淋漓和墨气氤氲的效果。
墨法在书法创作中特为重要。传统绘画中就有“墨分五色的说法”,传统书论更有“墨分五彩之说”。“五彩”就是“浓、淡、润、渴、白”。具体说: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墨。
浓:浓墨行笔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现代书家林散之也说“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 “古人作书,未有不浓墨者。晨起即磨墨汁升许,供一日之用也。取墨华而弃其渣滓,所以精彩焕发,经数百年而墨光如漆。”清代笪重光《评书帖》说:“矾纸书小字墨宜浓,浓则彩生;生纸书大字墨稍淡,淡则笔利。”
淡:淡墨清雅淡远之致,与浓墨一样各具风韵。笔画写在这些纸上,墨色清疏淡远。笔画中显出笔毫转折平行丝丝可数。那真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然而历代书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兼。浓墨色深而沉实,淡墨色浅而轻逸,各呈其艺术特色,关键在于和谐与协调。
润:润则有肉,燥则有骨。运用润笔、润墨,必须做到笔酣墨饱,墨温华滋。如何做到?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得很具体:“……'濡染大笔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讲究。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泪而笔凝。”
渴:亦为”燥笔”。清代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将“渴”定位得很准,说:“燥锋,即渴笔。画家双管有枯笔二字,判然不同。渴则不润,枯则死矣。”渴笔用墨较少,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写出点划中落出的道道白丝。
白:有色达到无色。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书法用笔用墨,皆重一“虚”字。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以虚观实,虚实相生,无笔墨处不求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