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钮传礼个人简介?

锦灰堆起于明代,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宴昌毁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锦灰堆扇面

“锦灰堆”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看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所以又叫打翻字纸篓。创作锦灰堆,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形状不拘、然后就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的残页迅友,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门券邮票等等,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而且大多还是破烂的面貌,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这就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

清初发展到陶瓷上,随着大量陶瓷的出口在日本、新加坡、台湾及晌备东南亚都有所发现。后来经画家移至纸上相互赠送,自我欣赏、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游戏之作。由于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等等绝活。制作难度大,耗时之长,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解放前后极少善画者因年事已高难以胜任,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走向失传.

2013年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源

“锦灰堆”最早起源于何时,现无准确文献记载,相传是元代与赵孟頫齐名的画家钱选,在一次醉酒后兴起,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下酒菜吃剩残物,如蟹脚、蚌壳、莲房、鸡翎、鱼刺等、信手绘制成一幅横卷,并挥笔题款“锦灰堆”。这可能是“锦灰堆”最早的历史记载。

共5张

锦灰堆

历代“锦灰堆”画家:

由于“锦灰堆”绘制难度大,要求技术含量高,所以绘制“锦灰堆”的画家极少。有文献记载的更寥寥无几,通过现存的作品中和有关资料显示,“锦灰堆”画家有:

姚华

宋山

韩英

钮传礼字小川(1921-2005年),

弘法深

李铸青

朱敬五

郑佐宸

李成华

陈二指

杨谓泉(杨谓泉款均为郑达甫所做)

(以上画家及作品照片由美国皮博迪博物馆锦灰堆“研究专家南希女士提供,姓名为译音,可能存在文字不准确)

袁少甫

胡善述(无相关资料,南京民间藏有其“锦灰堆“画作)。

姚华:字重光、号茫夫。贵州省贵阳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于民国19年(1930年)。一生主要活动在北京,他在诗文、词、曲、碑、版及古器的考据和音韵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上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涉足,在近代美术史上做出了丰富的理论方面的贡献。姚茫夫先生取“泰山二十九字”残碑做颖拓,郭沫若赞为:“茫夫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郑振铎称为:“大胆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茫夫先生博览多识,他曾为陈师曾先生拟汉画像题词曰:师曾善为汉画像石刻而变化于己,能以不美为美,尽纳妍妙于高古之中。先生的画作曾被鲁迅先生收入《北平笺谱》,并赞为:“大盛则师曾、茫夫......之时代。”这无疑是对先生创造的劳动高度赞扬。

刘保筠:字竹斋。1901年生于河北涿州,1951年卒于北京。受姚茫父先生相受,精于“锦灰堆”。于齐白石、胡佩衡、王梦白、肖谦中、陈半丁等均为画友。民国后期先生任职县委党部和省委党部,后被选为国大代表,有清正廉洁之政名。1944年以后居北京,住宅在新街口附近,于齐白石铁栅老屋为近邻,故于白石先生交游较多。刘保筠先生亲传弟子为宋翼青先生。

能手

郑达甫

在这一领域被公认的能手,是画了六十多年的郑达甫先生.三四十年代流行沪上的锦灰堆之作,大多是郑先生手笔。

据新编《镇海县志》“人物传”记载,郑达甫(1891~1956年),镇海浦镇十七房郑氏人,他“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到慈溪一店铺司账,后来到了上海,靠卖画为生。

当时上海有个福建商人杨渭泉,好笔墨而不善画。他结识了郑达甫后,便使了个移花接木的歪招,干脆延留郑达甫在家,专门为其代笔作画。而郑达甫此时生活窘迫,有人邀他代笔,自是欣喜。

有了稳定的代笔人,精于谋划的杨渭泉,便以自己的名义大登广告,吹嘘自己工于绘制“锦灰堆”。每幅画出售所得利润,杨郑二人六四分账,郑达甫还要自费购买笔墨颜料等。这种奇怪的合伙生意一直做了20来年,杨渭泉一直坐享名利。后来战乱一起,失去了绘画生意的客源,郑达甫成了“废角料”,杨渭泉便毫不留情地把他赶了出去。

郑达甫先生作品

因此,目前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工笔绘制“残画”,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皆是郑达甫的旧作。

郑达甫被迫回家后,不得已只好以打柴、卖烧饼讨生活,此时他仍坚持画画。解放后,这段隐秘被人捅破,他所绘“锦灰堆”被邀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首次回归主人名下。郑达甫也随即被上海市文史馆聘为馆员,受到人们的尊敬。

宋翼青

宋翼青,字云程,又名亦卿,1918年生于涿州城西南茂田庄。早年就学于男高小、育才中学,文学、书法、篆刻受业于周葆生、徐幼宗、刘葆筠,绘画受教于柳汀先生,为王先生早年弟子。六十年代,经民国名医吴彩臣先生介绍,得识齐璜大弟子两石翁王铸九先生,并与之交游。宋氏先后从业于小学教师、县政府秘书、县文化馆职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于商业机械厂退休。空有绝世绘画天才,而困守小城,郁郁不得志。先生早年受柳汀先生画风影响,以花卉、鸟虫为主,后得两石翁心授,笔墨拙朴、典雅而有富贵气。先生尤擅画“锦灰堆”(又名八破),受张海若画风影响,得刘竹斋真传,其“八破”冠绝当代画坛而无雁行者。翼青涿州画友有张曾扬、郭笃民、焦润之、王恨庚、王自兴等,皆涿州画界俊彦。已故。

耿玉洲

耿玉洲,1945年生于山东淄博市周村区,自幼酷爱书画,长期临摹芥子园画传,曾先后拜画家陈伯鸣、徐金堤为师,习画花鸟山水。1966年任周家小学民办教师,在此期间一边教学一边研习书画艺术,几十年勤学不辍。1992年在周村地区创办第一所周村业余书画学校。1993年去中国美术学院专修花鸟专业,从师卢坤峰、叶尚青、朱颖人、闵学林等名家。毕业后专攻海派吴昌硕先师画风十几载。1999年拜画家宋翼青为师学习“锦灰堆”得到先生真传。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锦灰堆”这一优秀的传统技艺,近几年来专攻“锦灰堆”的创作技法,并在不断学习前人绘画技法中不断研发出自己特有的创作技法。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锦灰堆”艺术第一位传人,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已成为当今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珍品。

耿学知先生作品

耿学知

耿学知,耿玉洲之子,1973年生于山东淄博,号桃源居士、桃花源斋主人。幼时贪玩不愿以书画为伍,青年时得父亲友人们相劝始随父习画。师法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文人画家。95年随父迁住秦皇岛,结识李壮阁、李英、丁宝栋、宋宝顺等书画名家并得其精心指教,并与乔海光、刘宏等青年画家为友整日研讨书画。2006年随父耿玉洲学习锦灰堆创作至今。现为中国锦灰堆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吴景华

工艺美术师,书法家,装裱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书法教师,2006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结业于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师承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锦灰堆第三代传人耿玉洲,一直将书画艺术作为精神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和爱好。多年来,从事锦灰堆和颖拓的创作,同时坚持不懈地临习颜真卿、王羲之、孙过庭、文徵明、怀素等历代大家名帖,在注重吸收古代大师营养的同时,经常参观和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赛又从中学习其精华,书风从不求其索怪,而是放纵于自然而然之妙处,规规矩矩写字,本本份份做人。

绘制要求

1.绘制“锦灰堆”必须选用熟宣纸、中国画颜料、磨墨、毛笔、界尺等用具。

2.绘制图中所描绘的杂物必须是破、旧、污、虫蛀、火烧、撕裂状方能显出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趣横生之趣。描绘书房中可见的杂物,如:古旧书画、破旧折扇执扇、青铜器拓片、碑拓、虫蛀的古书、信札、册页等都可入画。

3.绘制“锦灰堆”精通各种画法,能工能写。花鸟、山水、人物以及连环画等。 “锦灰堆”必须善书各种字体,真、草、隶、篆以及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