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对古文字字形分类反映了什么?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第一、古文字字形分类可以帮助辨认管理。比如木字旁的都与木有关联,手字旁的与手有关联。意随声转。注音旁的字,意义以注音的部分来理解。

第二、字形分类是建立系统化的一个手段。如丿表示阳,乀表示阴。阴阳相爱是人之范式,阴阳沟通是入之范式,阴阳相交是乂之范式。人乂两范式叠加,示爱求交配发出的信息是文之范式。系统化让文字的意义变成相互印证。不再是一个狐立的个体。

第三、字形分类方便教授、传播、接受。

古文字是象形文字,一般来讲,字形就代表了其造字初义。由于文字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文字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跟古义完全不同,有些只是部分继承了古义,有些则对文字的内涵进行了扩大,结果导致现代人看古经典非常困难,经常会误解古文字的本义,导致无法看懂经典,误解经典。那么,如何得到文字的古义呢?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从文字所在经典的众多语料的语义中分析,概括归纳,挖掘出文字的本义,但是这种分析有可能工作量大,还有可能语料量不足以分析,所以,更根本的办法还是,从文字的字形分析文字的本义,当然两种办法结合起来更好。

古代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如楷书草书?

历史上楷书草书行书出现的顺序为:草书——楷书——行书。最早的草书出现在汉代,又称章草;楷书出现在汉末,行书出现在东汉末年。

1.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2.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3.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书法字体出现的历史顺序如下:

甲骨文(商)——篆(秦代)——隶、草(汉代、汉代的草书称为章草)——楷(晋朝、含魏碑)——行(晋朝)——草(晋朝、即今草)。

朝代代表: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

扩展资料:

汉字发展史:

古文字到近今文字的发展转型,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一里程碑过程,就是隶变楷化———书写结构单位从古文字阶段的线条,解散转化为当今文字的笔画。经过隶变之后的汉字,笔画构成有效区别单位。

隶变发生不会晚于战国,现存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字,整体上已处于篆隶之间,一定程度上保留着篆书的意味,被称为“古隶”。

不同阶段古文字的书体类型,往往藏着大量历史讯息。有学者认为,秦国统一以后的官方用字是小篆,其结体严谨、规范、匀称、平正,线条力度均匀,行笔流畅自然,字体固定,异体字减少。

小篆虽存在时间不长,却代表了古文字阶段汉字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并大体可推测当时的小篆书体主要限于宫廷场合等。

到了两汉前后,隶书和草书渐占上风。隶书由秦隶过渡到汉隶,达到艺术上的高峰。“同篆书一样,隶书影响深远。只要查询有关实物用字语料库,就显而易见,即使到了隋唐,像墓志碑刻一类仪式化程度高的场合,还经常见到使用复古性隶书,庄重典雅。”

臧克和分析说,“草书”作为书体类型专称,则是汉代才出现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谓“汉兴有草书”,即特指一种书体。隶书与草书本是同源,都是汉字的草写,但后来却朝着两个方向发展演化———隶书逐渐变得笔画分明,书写规范;而草书却线条缠连、草率流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