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抖笔是什么? 书法中的跑笔?
一、书法中的抖笔是什么?
一、颤笔,亦称“战笔”,是一个书法术语。就是用笔的一种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亦称“金错刀”。《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二、书写者往往注意点画的起笔和收笔,而忽视中间的行笔。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战笔主要用于点画的中间部分,使之丰满而不空怯。
颤笔就是通过适当的提按、顿挫动作、加强笔与纸的磨擦,逆势往复地行进,表现在点画上的形状呈鳞状起伏,线条的边缘不光滑而有“毛”状,在行进的线中有停留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点画的内在变化。
三、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留得住笔,就不会犯“率直”的毛病。但是,逆势往复与纸面磨擦要协调自然,动作不可过大,不要出现做作的扭屈之态。要保持线条的整体感,在流动的线条中含蕴一定的涩感,不要为毛而毛,为涩而涩,使边缘产生生硬的齿牙状。所以,战笔的运用,不能只注意线条表面的形状,更要注意内在的神采、气韵、笔势和力度的表现。
四、颤笔还要解决运笔的“徐”、“疾”问题。用笔过快,动作浮滑,势不能涩,用笔太慢,容易做作、板滞,势不能疾。所以,必须通过中锋用笔,控制好运笔的速度,达到势要疾,行而不滑,留而不滞的效果。战笔是笔力、笔速、笔势、顿挫等的结合运用。结合得自然,协调一致,才能写出笔势生动,而又笔力遒劲的点画来。
黄庭坚行书《君宜帖》欣赏,纸本,纵26.9厘米,横37.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黄山谷写给友人德舆的便札,告知其病酒之事。该帖因系酒后“大醉”,一宿“未醒”之时所书,所以笔画与平时有别,颇显颤抖衰颓,间有残破处,显得精神稍逊,但字间紧凑,行间宽松,欹侧之势,依然是黄书本色。
二、书法中的跑笔?
真书如“站”,行书如“走”,草书如“跑”。我理解的“跑”,并不是让你写多快,运笔多迅速。
要知道象张旭、怀素、赵佶一般的狂草大家,非我辈能学到手的,更不要说初学草书的朋友。
狂草的意向与书者当时的心境、状态,并不是我们能在自己屋子里能还原出来的。所以,这里谈的草书,就是以大王、二王为代表的规范草书。如何让草书有“跑”的感觉呢。
三、书法中的定笔?
一般而言,构成字的骨架或在字中起支撑、平衡作用,贯穿或包孕其他笔画的笔画,多为主笔。
如:“手”字的竖钩,支撑全字的重量,又贯穿了其他笔画,是主笔;“逐”字中,走之底承载了全字的重量,是主笔;“要”字中,“女”部的长横贯穿左右,起到了平衡作用,是主笔;“田”、“句”等包围结构的字中,包围部件的右边笔画横折钩是主笔;“坐”字底横长大以支撑上部压力,故底横为主笔;“人”字中,捺画支撑撇画使之平衡,又有撇轻捺重之别,其笔画本身放纵舒展,为主笔。
四、书法中的减笔和省笔?
书法中的"减笔"和"省笔",就是在书法创作中减省笔画。
古代书法家为了追求书法作品的完美,同时也为了避免同一个作品中的相同字的雷同,是允许创造性的减笔(省笔)或添笔(增加笔画)的。但古代汉字多为繁体,笔画繁多,适当的减省笔画并不影响作品的完整与美观。
而在现代,因为使用了简体字,就不适合再进行减笔或添笔,否则就会遭人诟病了。
五、抖音书法笔哪个好用?
是中性笔,子弹头的,0.7的笔芯。品牌可以选晨光,得力或宝克。可以都买一两支试试,那种适合自己。一两块一只,性价比高。至于钢笔可以选用F笔尖,但是不同品牌的粗细不一样,有的刚好,有的很粗。建议买德国的凌美,品质比较稳定,国产英雄也够用。最后说回来,关键是正确的方法与持之以恒的练习,字写好了,笔真的不是最关键的。
六、书法创作中什么技法又称“布白”?
书法中的布白 换句话说也可以叫布黑 这相当于用黑线分割白的空间 结果是产生了置于空间里的黑色线条———书法艺术 显然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作品的空间问题 而不是汉字的结体和笔法 笔者认为 一部好作品黑白关系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平衡关系 而这种平衡关系又是由两个空间关系组成 可以说 每个汉字是一个空间关系 若干个汉字组成了整部作品的大的空间关系 这就涉及到大小黑白空间关系的协调性问题 好的作品应该是每个小空间与大空间应该是协调一致的 这样的作品才有重心 有厚重感 严格讲 作品黑白关系还有灰的存在或过渡 这体现在淡墨和比较细的线条上 灰的出现体现了作品的三维关系和画面质感 这种情况多见于行书 草书 它们的空间关系特点是以斜求正 篆书 隶书 楷书则有所不同 总之 处理好布白 布黑的关系 关乎到作品成败 利害
七、书法中何为方笔?
方笔是在起头收尾还有转折处的姿态,多为方折,有种刀削的感觉,这在魏碑和隶书里多为常见,这种写法会让字有钢劲之感,显得很硬朗,让字有种很苦涩的味道,表现力很强;圆笔则在起头收尾还有转折处多以圆滑带过,显得字很圆润,《曹全碑》的用笔在这一方面表现的很突出,给人以很甜的感觉。
在用笔时圆笔在起笔时反向起笔会出现这种圆滑感,在转折收尾处不要做出棱角,具体怎么写出这样的笔画还要通过你对这些字的理解和你的手感,对于有一定功底的人会很容易就做出各种风格的笔画。八、书法中何为搓笔?
书法中没有搓笔一词但有挫笔概念。
挫笔是笔法之一。顿笔后略提,略微转动笔锋,稍离顿笔之处叫做“挫笔”,一般用于笔画转折之处。唐张怀璀《玉堂禁经•用笔法》云:“一日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圆法》云:“挫者,因前笔衄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衄法也。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书有紐挫之法,折锋方笔也,法出于指。”实即指运笔时突然停止,以改变方向的动作。一般至转角处时,先顿,然后把笔略提,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脱节,不及则气促。
九、书法中翻笔与折笔区别?
折锋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南宋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 折锋取姿。”
而翻笔是折锋的一个步骤.
十、书法中的立笔是什么?
“立锋”行笔。
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
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
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
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
“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
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