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米芾行书入门基本笔画?

一、米芾行书入门基本笔画?

笔画是汉字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分横、竖、撇、捺、点、钩、折七种形态。

米芾行书的起笔多用露锋、搭笔,收笔多用出锋、折笔,笔画之间时有牵丝相连。行笔时中侧互用,转折并施。笔画的中段或轻或重,或刚或柔,或由细而粗,或由曲而直。

此外,米芾行书的笔画变化也比楷书复杂得多。如行书之撇,既有长、短、斜、竖之分,又有出锋、回锋之别;回锋撇中,还有回锋于右及回锋于左的不同。至于点,更是俯仰方圆,随字赋形;斜正左右,因势而异。我们在学习米芾行书用笔时,必须注意三点:

一是点画要有力感,初学要沉着劲挺,骨力十足。

二是要有质感,也就是要有立体感,这就是米芾所说的“得笔,虽细如髭发必亦圆”。

三是要抓住米字的特点,如捺的变化很多,横画与直画有时不直而曲,不平而斜,钩有时比一般书家的写法多一波折。

所有这些,都必须牢牢掌握。

二、米芾行书特点?

米芾行书其所以形成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在点画和结构上不同于他人的处理方法。而其变化之丰富,变化之奇特,非他人可比。他灵活多变地正确地运用和处理粗细、间背、疏密、开合、偏侧、白布、收放、参差、大小,接应等原则,使作品面目险而不怪,爽朗痛快,而又清新自然

三、米芾行书笔法诠释?

通观米芾书法的笔法,确实是其之前乃至之后若干年中极为罕见的变化多端的典型现象。王羲之以来的行书笔法多较为平顺,虽其字如《兰亭序》『與』的右上角转折等亦有抑扬顿挫之势,但还很少见,米芾则推而广之,将此笔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举目皆是。

这对于常见的中小行书来说确实丰富了书法的内涵,增添了书法的魅力。我们在惊叹赞赏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深思:

一方面,我们不能说米芾书法就穷尽了笔法,他的开创性与探索精神只是对后人予以更多的启迪。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只有米芾的笔法才是行书用笔的正途,复杂多变必然就不够简练平淡,跌宕多姿必然就不够沉稳平和,这是不能兼得的『异量之美』。

他的刷字虽是佳,但恐怕也是有得有失,故遭到多方批评。另外,米芾写大字作品也往往用其跌宕多变的笔法,有时显得动作过多了,不够沉稳,难免会招来『造作』、『俗气』之讥。

四、硬笔行书技法?

硬笔行书书法四种运笔技法:

1、笔法变化

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同时行书改变了楷书固有的笔画顺序,这是行书中特有的笔法。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目的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便于笔画连带,使行笔更加快捷,字形更趋于行意变化。行书中平直的笔画更多地形成了曲笔,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

2、点画呼应

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3、牵丝引带

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两种写法,即“虚连法”和“实连法”。

虚连法所展现的效果是笔断而意连,笔笔顾盼呼应,但无牵丝相连,一笔一画基本独立存在,轻重缓急,节奏明显,结构变化不大,即所谓的“行楷”体。实连法则是笔笔之间有牵丝相连,落笔一挥而就,书写快捷,但要特别处理好轻重提按,实笔(即笔画),虚笔(即牵丝)之间的主次关系。

4、形态收放

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例如“党”撇撩相当,一分工稳;“史”舒展捺画,显得风度翩翩;“文”收敛捺画,情致内蕴;“人”变捺为长点,节奏明快,爽直大方。

五、米芾行书风格的形成过程?

米芾六岁学诗,随后习书,初学颜体,得其大气宽厚;后学柳体,得其字法结构严谨;最终转入学习褚遂良,相对于前面三位大家,得其笔法灵活多变,轻重变化明显,字形结构之间的呼应更加自如,犹如行楷书一般,见其墨迹小楷《向太后挽词》以及《王略赞贴》,整体气息更像魏晋“二王”书风,有飞翥之势;行书方面参悟李邕之书,又学杨凝式得其萧散,取其欹侧自然。

六、米芾行书哪本最好?

米芾行书《蜀素帖》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帖,融裹藏、肥瘦、疏密、简繁于一体,书写中一泻千里而又随意而安,举重若轻,独出机巧。而侧倾体势尚能欲左先右,欲扬先抑。向背、转折、顿挫体式之曼妙,俊逸飞扬、跌宕跳跃的华美神气得千古书法之雄厚底气。出水芙蓉,点石成金而丝毫不矫揉造作。

《苕溪诗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米芾自称运笔“八面出锋”,极尽笔法百态。此帖结体构思精巧、气韵潇洒舒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米芾行书的高超技巧与纵逸神韵。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

七、米芾行书代表作?

米蒂的代表作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贴》等。他是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北宋书法家、 画家、书画理论家。

八、米芾行书从哪学起?

米芾行书当从蜀素帖或苕溪诗学起。米芾是北宋大书家,他一生写了无数书法作品,但最为精致的当属蜀素帖和苕溪诗帖,这两个帖用笔精到,丝丝入扣,以侧取势,风格独特,所以后人临习米书大都以这两帖入手,如现代许多书家都在临习这两本字帖并取得了不裴的成就。

九、王铎行书和米芾行书哪个霸气?

王铎行书和米芾行书比,王铎显得霸气,因为在明未清初己有大幅的纸张,王铎用大纸张写行草书作品字大尺幅大,气势开张,自然就会显得霸气。而北宋的书法作品都是以手札小尺纸写就,作品小、字小、自然就会缺少霸气。所以,仅从行书霸气上来比较,王铎要显得优势些。

十、米芾“酬”字行书墨迹书法?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大概就是对米芾书法特点比较准确的描述吧!米芾的书法和他本人的性格一样,外型隽秀但无气节!变化似多力度弱, 特别他的<蜀素帖>的"折"和"点"的处理,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蜀素帖的特点就是这折点的处理,象游缠丝劲的太极拳,这个帖子里的米氏在处理"折"主要是:粗笔圆折弧转;提笔圆折,折处较细;提按不明显的圆折笔;横粗折细的折笔;方折;特殊的折笔破行书常规!

附上:米芾考证之我见.也许能对你理解米氏书法艺术有所帮助!见拙了!

米芾的书法号称"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因为米芾自幼习书,好摹百家之秀长,因此自称“集古字”,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