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硬笔行书技法? 苏轼行书特点?

一、硬笔行书技法?

硬笔行书书法四种运笔技法:

1、笔法变化

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同时行书改变了楷书固有的笔画顺序,这是行书中特有的笔法。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目的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便于笔画连带,使行笔更加快捷,字形更趋于行意变化。行书中平直的笔画更多地形成了曲笔,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

2、点画呼应

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3、牵丝引带

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两种写法,即“虚连法”和“实连法”。

虚连法所展现的效果是笔断而意连,笔笔顾盼呼应,但无牵丝相连,一笔一画基本独立存在,轻重缓急,节奏明显,结构变化不大,即所谓的“行楷”体。实连法则是笔笔之间有牵丝相连,落笔一挥而就,书写快捷,但要特别处理好轻重提按,实笔(即笔画),虚笔(即牵丝)之间的主次关系。

4、形态收放

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例如“党”撇撩相当,一分工稳;“史”舒展捺画,显得风度翩翩;“文”收敛捺画,情致内蕴;“人”变捺为长点,节奏明快,爽直大方。

二、苏轼行书特点?

苏轼书法笔墨特点为用墨丰腴,结字扁平,左低右高,笔画恣意,落字错落,率意天真。苏轼善写楷书、行书,早年取法王羲之,后期融入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风格。

三、苏轼早期行书特点?

苏轼书法笔墨特点为用墨丰腴,结字扁平,左低右高,笔画恣意,落字错落,率意天真。苏轼善写楷书、行书,早年取法王羲之,后期融入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风格。

四、苏轼行书章法特点?

1、 用笔丰腴,用墨肥润。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用笔丰腴是其书法技法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横细竖粗,东坡的书法一般横画较细,特别是长横画,求其筋骨而少肉;竖画用笔基本上都铺毫较多,比较肥重,这样整体看来,就形成了横向空间较密,纵向空间较疏朗得视觉效果。二是撇肥捺厚,左右舒展。撇画中,短撇较为厚实,长撇要么起笔较重,要么收笔较重,笔速较缓,尤其是撇和捺在担任主笔的单体字里,尤其明显。三是转折自然,不留痕迹。东坡的字转折用笔,一般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笔圆润,切锋极少,毫无绝壁林立,斧凿刀砍的生硬感;二十擅用藏锋,转折用笔大都深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三是用墨黑厚。东坡的字首先黑,据说常用宿墨,漆黑发亮,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东坡的用墨还黑厚,纵观东坡各帖,极少有飞白和枯笔出现,注墨较多,酣畅淋漓。

2、 结字扁平,错落有致。

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行书等作品中,有突出体现。大部分的行书书法家,要么端正,要么纵逸,在苏轼以前,除隶书、魏碑外,极少有人结构扁平。其特点有:取横向之势,这就要求在处理的时候,从字形上讲横画较长,竖画较短,撇捺较长。从用笔上讲,凡是纵向用笔一般起笔、收笔较重,藏锋较多,看起来笔画虽短,但短粗有力,字形稳重,端庄,字字丰润;凡是横向用笔一般露锋较多,与其他笔画承接转合,连带游缠,潇洒、流丽,丰富多彩。

3、轻重有致。

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4、左突右撞。

这是指东坡在书写时的章法上,字势横向布局,要么取左势,要么取右势,来回变化,跌宕起伏,好比猛虎跳涧,抑或羚羊蹬踏,左右相戏,东西乱窜,错落有致精彩异常。这在其《李太白仙诗卷》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此作品字势横向,左右从一开始取势变化明显,比如第一句“朝披梦泽云”,“朝”字左顾,“披”字右盼,“梦”字又复左顾, “泽”字复右盼,至此卷的后半段,这种趋向变化更是夸张明显,加上连带牵丝、浓淡、欹侧、大小变化,绝妙无比。宋金著名诗人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

5、妩媚天真。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这种特点,是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的,也是和宋代书法“尚意”的时代特征相联系的。当时的士大夫文人都把书与画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而苏轼被视为“尚意”的领袖。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苏轼留下的作品中,以信札和即兴的诗文为主,而极少刻意去抄写前人和他人的诗文。又正因如此,通过他留下的书法,又进一步验证了他所阐述了的书法观,即“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这也是最能体现东坡“我书造意本无法”艺术特色的重要特征。

五、行书横画调锋技法?

关键技巧是要快而稳,圓而折,草意快写不潦草,楷意多宛转注意方折。

横斜角藏锋,挫驻顿圆,

竖悬针笔直渐收;垂露收龟务须归

撇逆慢,提笔正毫左行,出锋速快

捺蚕头燕尾,回头细颈大尾,运笔一波三折。

永字八法点在先,有长、方、圆,逆起笔回腹中间。提法口诀,落左右斜上,瘦筋有力不宜肥,快时稳清爽。

运笔控笔头(一二三分):笔弹"回顶"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桃钩处的蹲锋均使散败复立,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增强笔力。

六、王羲之圣教序行书技法入门?

怀仁《集王圣教序》是唐代行书碑刻,现藏西安碑林,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书。此碑方笔、折笔比墨迹多,力量感和墨迹比要稍強。由于是集字而成,行气有不佳的地方临时要注意稍加改动。

《圣教序》精丽遒健,是我们学行书的优秀范本。只要理解了它的用笔、结构、章法特征,是能学好的。

《圣教序》笔画端庄流丽,刚柔相济。结体多变,开合有度,在险绝中求平衡。章法中竖行或呈折形,或钭,或呈弯曲的S形。

为了更好的理解把握王羲之行书特点,可借鉴王羲之其它墨迹摹本,借鉴那连贯的行气,借鉴那自然天成的章法。

七、苏轼行书适合用什么笔?

苏轼是北宋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书法造诣很高。其字也有人戏称“石头压蛤蟆”。我感觉还挺形象。由于他的字的风格,我感觉用羊毫较好,能更好的表现苏字的风格,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行书第三,可见其在书法界的地位。与其父及弟合称“三苏”。

八、苏轼、米芾、赵孟頫三人的行书成就谁更高?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被称为三大行书之一。

三大行书即:《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就个人而言,对他们仨人的成就来说,不能以谁高谁低来讲,只是意识形态上的不同罢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在其中,所以不能以高低去评。

九、栽绒技法?

手工栽绒地毯在经纬线交织构成的地毯底基上,用手工绾结工艺栽植毛线而形成高出地毯底基的绒面的地毯。手工栽绒地毯的底基一般用棉线按经纬组织织成,少量精品的经线为丝线,纬线为棉线。

中国西北地区有些民间地毯的经纬线都为毛线。栽绒的材料多用羊毛或杂以其他毛的毛线,丝毯则用丝线。手工栽绒地毯的栽绒特点是,在经线上以手工绾结一个个的栽绒扣,不同于机制地毯的非结扣性的竖直植绒。

常见的栽绒绾结主要有波斯结、土耳其结(包括中国的“8”字扣结和马蹄形结,)、西藏连环结。波斯结和土耳其结都是在相邻的2股经线上绾结,而西藏连环结是在2组(4股)经线上绕大“8”字形,相邻的两个结扣又在一组经线上局部重叠而割断的连环扣。

十、烹饪技法?

烹调技法包括改刀,配菜,炒,炖,烧,卤,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