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教学原则和方法? 八大教学原则和八大德育原则?
一、八大教学原则和方法?
我认为八大教学原则和方法是:
1.直观性教学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分类以及运用的注意注意事项在讲解时要突出。
2.启发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巩固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人类早已注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4.量力性教学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讲解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6.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二、八大教学原则和八大德育原则?
八大原则速览
1.直观性教学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分类以及运用的注意注意事项在讲解时要突出。
2.启发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巩固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人类早已注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4.量力性教学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讲解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6.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二、八大原则速记
如何快速记住这八大原则,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口诀:支(直)起(启)弓(巩),努力(力)寻(循)找一英(因)里(理)以外的鳕(科学)鱼
三、行书练字方法和技巧?
1、改变笔顺。如分、交、布、必、巨、王等字,笔顺改变后,连带顺畅,书写便利。
2、笔画合并。如页、吊、此、高、非等字,笔画合并后,两笔并作一笔,使得上下连贯。
3、笔画省略。如即、动、蜂、龄、它等字的点、小竖、短撇等次要笔画,为了不妨碍连笔,就省略掉了,虽然省略了,但是仍易于辨认。
4、笔画替代。如风、喜、基、具、常、王、能、可等字,这写字大都采取了描摹轮廓的方式来写,用象形笔法勾勒出来,由于约定俗成,已被大家所接受。
四、中国八大行书?
1、《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其47岁时的书作,记述了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2、《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因为此稿是在颜真卿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可以说基本上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我国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十分珍贵。
3、《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出的人生感叹。诗的感情基调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4、《伯远帖》
《伯远帖》行书纸本,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态致萧散,妍媚流便,笔力遒劲,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5、《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叙述的是午睡醒来,甚是饥饿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6、《蒙诏帖》
《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字如惊鸿击空,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7.《张翰思鲈帖》
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8、《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而米南宫却不惧怕,见到后,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此帖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
五、行书练字的方法和技巧?
1 、增加钩挑与牵丝:楷书书写要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行书则不然,是将点画连起来书写,即所谓“相间流行”,所以行书书写时在点心之间自然地出现或增加了由于用笔带出来的钩挑和牵丝。所谓钩挑是在原来没有钩挑的点画上,行笔时顺势写出来短钩,如“茂”等字。所谓牵丝则是在前后或上下笔本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笔势带出来细细的牵丝,如“发”“想”等字。在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钩挑与牵丝,则显得笔势流动通畅和谐,意态自然,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2、以圆转代方折:楷书转折处多为方折,而行书转折处多采用草书圆转的写法,所以行书才显得笔势流畅。但需注意,行书的圆转中隐含着折意,写时仍需要驻笔、提按,否则圆润而无力,缺乏方圆兼备,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之妙趣,如“后”、“落”、“生”等字。
3、改变书写笔顺:小学老师强调写字注意笔顺,这确实是很重要,特别是楷书。然面在行书中,有时有意识地改变楷书的书写笔顺,而采用草书的笔顺,其目的是便于书写,同时也是为了造型的变化多姿,如“感”字。
六、行书创作的路径和方法?
一、单兵素质(单字关训练)
怀仁集圣教序是首选字帖,从字帖中找下面关系的单字针对性训练。
1.疏密 2.俯仰 3.欹正 4.高低 5.开合 6.收放 7.聚散
8.曲直 9.穿插 10.错位 11.险趣 12.气口 13.避让 14. 动静 15.参差 16.纵横 17.粗细轻重 18.相向相背 19.外拓内擫
20.留白 21.方与圆 22.位移
23.转与折 24.映带连断呼应 25.1和2
26.字内组合:单字到底几笔完成,包括书谱草书有些字都是接笔完成的,从中体会连中有断、行中有留。
练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点画之间和提按之间的笔锋转换与调整。
27.笔法三原则:起笔、行笔、收笔。
笔法四度:1.入笔角度(书法是造型艺术,形态变化多端)
2.提按力度(提按产生虚实)
3.笔画弧度(产生曲直,松紧变化。直画显的紧,曲的显的松)
4.行笔速度(不要以一种速度去写,要有节奏感)
二、班组配合(字组关训练)
1.收放 2.放圆 3.粗细 4.开合
5.大小 6.正斜 7.连带 8.聚散
注意字距、贯通等。
三、分队协调(字群关训练)
行距 气脉 浓淡等
四、集团作战(章法的布局)
落款 盖章 块面 布白 字眼连贯与错落 纵向与横向
茂密与疏朗等
五、学习行书的基本原则。
1.入古忘我,脱胎换骨。
临古,学习古代行书经典法帖。
临古的目的,就是为了丢掉不正确的书写习惯和书写习气,要扎根传统,学习经典法帖。要把古人的经典如数的拿来从点画结体章法全盘继承,这叫脱胎换骨。
临行书的第一关,做到追求“形似”,即临摹某一发帖做到笔法、结体准确到位,要临什么像什么。
在“形似”的基础上,进入第二关,追求“神似”,所谓“神似”,在掌握笔法、结体之后,重在追求原帖的精神气质。有形似量的积累,才会有神似质的蜕变。
2.取法乎上,先专后博。
什么是上?上就是古代经典。古有书不入晋图有下品之说。
量的积累不是简单的积累和重复,而是分析,提取,为“质”变服务,最终化古为我,创作出有水准的行书作品。
六、选帖路径及临帖方法
1.临帖的路径。
路径之一:《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然后临习《王羲之手札》、《王献之手札》、《大观帖》里面部分经典行书法帖,再到杨凝式《韭花帖》,最后宋人的手札,主要以苏、黄、米、蔡手札为主。
路径之二:在之一技法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审美取向,可有选择的重点突破汉代简牍帛书、魏晋残纸;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王宠、董其昌、王铎、刘墉、金农、朱耷、赵之谦等明清时期极具个性特点的行书大家。
七、估算原则和方法?
估算的原则主要包括7个。
1、去尾法。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2、进一法。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
3、四舍五入法。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4、凑十法。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
5、部分求整体,几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据部分数求出整体数。
6、以某一标准进行实际估计,一是利用计数单位进行估计,二是利用计量单位进行估计,三是以某一物体为参照物进行估计。
7、凑整法,把数量看成整式,整百整千在计算,是最常用的估算方法。
八、调剂原则和方法?
一、调剂的原则和条件(一)调剂在公共科目考试内容相同的职位之间进行;
(二)已进入首批面试名单的报考人员不得参加调剂;
(三)参加调剂的报考人员只能申请一个调剂职位;
(四)申请调剂的报考人员应当符合调剂职位规定的资格条件和要求;
(五)申请调剂的报考人员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应当同时达到原报考职位的最低合格分数线和拟调剂职位的最低合格分数线;
(六)进入首批调剂名单人员不再参加递补。
九、教学原则八大原则?
1、直观性教学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分类以及运用的注意注意事项在讲解时要突出。
2.启发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巩固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人类早已注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4.量力性教学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讲解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6.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十、iso9001八大原则和七项原则?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八大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他们的顾客,因而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建立本组织相互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受益。
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预期的效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6、持续改进,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