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欧阳询行书笔法口诀? 欧阳询笔法规则?

一、欧阳询行书笔法口诀?

点之形态千变万化。永字八法中称“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之意, 因此写“点”应取倾斜之势,如石侧立,险劲而雄踞。欧阳询《八诀》称“点如高峰之坠石”。这说明点的笔法之峻,笔势之险。

点在笔法上务必取侧势,从一分笔到二分笔到三分笔,然后再从三分笔到二分笔到一分笔,有起有收,不可懈怠!

一、竖 点

竖点近似短竖,然而它却是一个点的形态。如:“帝”、“玄”、“宫”、“實” 四字的上部均为竖点。

我们取“帝”字上的点加以放大,说明其笔法要领

1.横向笔锋入纸,自左向右下按铺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写此字的字势要求而定;

2.折笔,顿、挫,捻管下行同时进行,并在行下之同时提笔收锋到笔尖;

3.折锋上回。

二、撇 点

撇点近似短撇,它在字的点部位,用撇的笔法写成。如:“武”右上撇点、“深”字三点水中的上中两点、“炎”右边两撇点、“典”左下撇点。

我们取“武”字撇点放大,说明其笔法要领

1.笔锋入纸,自左向右(或自上向右下) 下按铺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写此字的笔势要求而定;

2.顿笔、折锋向左下撇出,同时进行;

3.在撇出之同时顺势提笔收锋到笔尖,或接写下一笔。

三、提 点

提点也称挑点。如:“心”字中间一点,“清”字三点水的第三点,此挑点也称为“斜挑”或“竖挑”。“以”字中间一点,“渠”字上左三点水的第三点,下木字底的左点。

我们选择“心”字中间的一点放大,说明其笔法要领

1.笔锋入纸, 自左向右下按铺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写此字的笔势要求而定;

2.略顿挫,驻锋,随即折锋向右上提笔;

3.上提之同时收锋到笔尖,顺势写下一笔。

四、长 点

长点代替捺笔,又称反捺。如:“不”,“懷”,“养”,(繁体“养”字中部一捺,下部为长点反捺,这符合楷书中字不双捺之规则)、“安”。

我们取“丕”字中长点放大来说明

1.笔锋入纸,自左向右下按铺毫,渐行渐按,背圆腹平,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写此字的笔势要求而定;

2.略驻锋并略作停顿调锋,随即向右下提笔;

3.向下提笔之同时渐提渐收,提笔收锋到笔尖,作空回或实回之回锋。

二、欧阳询笔法规则?

欧阳询楷书不像颜真卿楷书那样特色明显,欧体恰巧十分规矩。方圆兼济,以方为主,结构精绝,笔画工整,笔力凝聚,法度严谨,这二十四个字深深体现了欧体楷书的特点。

他的楷书是当代临摹最多的字体之一,和颜真卿、柳公权一样,特别适合初学者入门练习。很多人又问,欧体这么规整,有什么明显的特色笔法吗。

这里总结10个欧阳询楷书的笔法特点,偶尔对比颜体和柳体,通过对这几个特点的把握,我们就能掌握欧体的写法。

一、长横起笔轻柔,钝角方收

一般区分欧体和颜体主要看横画,颜体的长横收笔是圆润骨头形状,两头重中间细,欧体的收笔是方形钝角,而且起笔不太重,较轻柔。

二、右点钝角呈三边

右边点在欧阳询笔下呈钝角三角形,相对于颜体的类似半圆点和柳体的四边梯形点,还是比较好把握的。

三、小钩轻描淡写

欧阳询的竖勾,不是特别突出,一般是个小三角形,或者平着勾出,或者往斜上方倾斜,对比颜体的曲勾和柳体的大直角三角形,欧体的显得格外轻描淡写。

四、没有足弓的捺脚丫

几种楷体的捺画都是前细后粗,因此区别看捺脚,欧体的捺脚最平滑,柳体和颜体脚底都往里凹,就像人的足弓一样。

五、竖画起笔如刀割

欧体的竖画在起笔时特点最明显,起笔时45°斜入,如刀割般锋利,其他的字体竖画起笔比较圆润。

六、提画干净利索

欧体的提画比较简洁明了,露锋起笔,略顿,直接轻而快捷的向右上方提出,起笔处不留痕迹,干净利索。

七、反捺像扁平的钝角三角形

反捺和右点有时候比较像,只是反捺稍微细长点,欧体的反捺笔法看着险峻硬朗,起笔露锋明显拉长,整体写出来就像扁平的钝角三角形。

八、长撇粗细反复变化

正常来说,写撇画时一般很快,就像欧体36法里是“捷速”笔法一样,下笔意如放箭。

不过欧体长撇的特点不能这么快下定论,仔细观察看,欧阳询长撇在行笔过程中粗细变化了四次,虽然用反复变化来形容一个撇画不太合理,但是从起笔→颈部提笔→腹部按笔→出锋收笔过程,我们会发现,欧体的长撇确实是粗细变化的,特别是腹部明显的按笔加粗,这是其他字体不具备的特点。

九、三点水的第二点如短竖

最开始写欧体时,总是对他的三点水写法很好奇,好端端的中点为什么写成竖。

不过这正符合欧阳询笔法特点,第一点写完之后,第二点写成短竖犹如瀑布一样直流而下,越来越细,出锋收笔转移到第三点(提),流水般的气势,一气呵成。

十、宝盖左点露锋直下入笔,横勾平滑勾出

欧体的宝盖也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欧体的左点是直接向下,露锋入笔,横勾写的很快,也没有刻意上提顿笔,直接平滑勾出。

三、欧阳询笔法口诀表?

高峰之坠石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之前的卫夫人《笔阵图》当中有过论述,讲的是一种险势,石头在高空将落未落之时,就造成了一种“险势”,正是这种“险势”才构成了欧阳询字法的险峻。

我们看这个“永”字,上边的点称之为“打点”,与第二笔的钩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物理学上讲,高度越高势能越大,我们看右边的坠石,亦同此理。欧阳询点的写法同右边的辅助线,向右边顿出之后,有一个折锋挑回的动作,是为了衔接下一笔,从而使这个点不孤立,这种“势态”一定是巧妙衔接的,才能不是笔画隔离。

我们再看这个字的“势态”,取的是将坠未坠之意,“上”字的点与左边的竖笔轻微衔接,构成险势,而不是直接写成一横,正如同右边高山之石将坠未坠一般。 正是这种险势,才是欧楷的精彩之处,也是书法之美的体现。

[卧钩]似长空之初月

初月其实就是上弦月,上弦月有三个特点,一是边缘锐利,在书法上的表现就是用笔爽利,不迟疑,另个一个特点就是弧度挺健,有峭拔之态,最后就是要有粗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均匀的,这三点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们看下面两张图:

在欧楷中写这个钩比较难写,要求露锋入纸,下笔的时候要缓缓按下去,然后立峰弹起。才能出现这种凌厉的钩法,卧钩的角度一般为45度,这跟上弦月也是一致的。

[横]若千里之阵云

这个我们之前做过详细的讲解,千里之阵云说的是横要有变化之态,我们没有见过状如算子的云彩,见得最多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形态。那么一个简单的横要有哪些变化呢?

我们找了一个欧阳询常写的一个“书”字,这个“书”字横画比较多,我们看这个变化是如何像云彩般变化的。

我们看“书”这个字从上到下的两个横画,切笔的方向并不雷同,这是起笔的变化,我们再看第二个长横和第五个横画,起笔为“ 方笔”收笔为“圆笔”,这是笔画中起收的变化,中间的三横,长短大小并不雷同,这是字中横画的长短变化。我们再看最后一个横画,虚笔起笔,逐渐加粗并收笔,本来是一横,结果被欧阳询处理成了一点,这就是横变点的一种巧思。这就是千里振云的真正含义,笔画与结体当中极尽变化之能事!

[竖]如万岁之枯藤

万岁之枯藤是生长多年的藤蔓,这种藤蔓的特点就是遒劲有力,这句话意思是说写“竖”的时候要写出韧性,有韧性的笔画才能贯穿整个字的始终。我们看下面这个字:

我们看这个“年”字是怎么写出这种遒劲的。“竖”为最后一笔,写这一笔的时候要求逆势中锋用笔。中锋好理解,就是常令笔在画中行,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要逆势呢?逆势就是为了让毛笔跟纸面获得最大的弹力,比如写这个“竖笔”毛笔向下行笔的时候,毛笔并不是垂直于直面,而是与直面有一个向前倾斜的夹角,这样才能产生最佳的力道,也正是如同枯藤般的遒劲之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称古代书法家写字能力透纸背的原因!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这一说法比较好理解,劲松遒劲有力,不能轻易折断,这是因为劲松内在有这一种韧性,这种韧性能使劲松折而不断,落挂于悬崖。我们看下面这个字:

这个“成”字中的“斜钩”恰能说明此理,在写这个“戈钩”的时候,斜竖写到末端要有一个蓄力的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笔法将“竖”与“钩”进行粘合,这里面的笔法我们以后会在专栏中详细讲解,叫做立锋出钩。这种“粘合”正如欧阳询所说,如劲松折而不断,落挂于悬崖之意。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这句话讲的还是力度,还是韧性,“横折钩”的力度靠的是“横”与“钩”的变化来体现,这种变化就像是“万钧之弩发”。我们看例字:

弩在发射的时候,张力很足,横折钩要想写出张力,必须在横与钩上做足功夫,我们看欧阳询写的这个“同”字,上面的“横”是外拓之法,右边的竖钩其实是内厭的笔法,这两种笔法我们后续会详细讲解。两个笔法使这个字的张力全部集中在了笔画的结合处,也就是折的地方,这样的衔接才能体现出这个字的张力来。

[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这一笔说的用笔的锐利之态,应当如利剑一般。象牙与犀牛角皆是坚实之物,撇画如利剑能将其斩断,一是说明出笔要迅速,二是说明笔下的力度要足。

找不到长剑破空的图片,我们单独将撇画摘出来解释,用笔的锐利并不是说出笔要快,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这个“兰叶撇”出笔收笔要快,中间行笔要慢,要压的住纸,不然笔画容易飘。想体现力度还是前面说的两条,逆锋入纸和中锋行笔,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个撇画的锐利和劲道。

这个“石”字为拓本,撇画中间本来是饱满的,这里存在失真现象,这一点需要注意,另外口子左竖较长,一是为了衔接撇画,二也是呈现竖变撇的锐利之态。

[捺]一波常三过笔

这个“捺”笔并不好写,要讲究“一波三折”,书写的过程当中要懂得调锋。不然则没有力度。

要想写出力度与势态,必须要中锋行笔,所以在写这个捺笔的时候要懂得“一波三折”,几乎所有的正捺与平捺都符合这个规律,标记数字1的地方是起笔逆势调锋,标记2的地方是逆势下行,标记3的地方乃是重新调锋平出。正是这种调锋动作才使这个捺笔呈现一波三折之态。

这边是欧阳询所说的“一波常三过笔”的意思。

笔法是构成一个字的基础,也是书法中的核心技术,笔法的训练是终其一生的,许多大书法家到了晚年仍旧在笔法上反复打磨,以求平和圆熟之态。

四、牡丹基本笔法?

一、勾染法:

1、 用勾线笔蘸浓墨,从最外侧瓣片画起,先画出翻卷瓣片的正面,运笔不露笔锋,笔缓势连,柔中带刚。

2 、再勾画出瓣片背面的轮廓线,墨线是决定叶片正侧卷折的关键,不可忽视,要意在笔先。

3、 再画出向上卷翘的瓣片,相互衔接要准确生动。

4、 依次添加花瓣,注意瓣片的姿态和变化。相互的交叠要合乎透视的原理。

5、 勾画蕊心,注意要与瓣片的透视角度相同,要有疏密和气势的安排。

6、 根据花头的透视角度,勾画出相应的瓣片,画时既要考虑生态结构,又要安排瓣片的聚散和正背。

7 、呈扇形向外逐步添加瓣片,相互穿插要交叠,不可平行,增加花头的立体感。

8、 勾画完成后,换取小号羊毫笔蘸三绿、三清调和白粉,从瓣片的基部染色。

9、 再蘸少量的清水,相互遮掩的瓣片颜色也要有浓淡的变化,越往外颜色越淡。

10 、将笔中的水分用废弃的宣纸吸干,蘸藤黄,尽量浓厚一些,染出花蕊。

11、 蘸大红色,点蕊头,色点要相互错开,形状浑厚,富有变化。

二、没骨法:

1、 选用中号羊毫笔蘸白粉和曙红调色,从笔尖到笔根,颜色由浓到淡自然过渡,下笔先点花心部分,回锋收笔以忌飘散。

2 、以提、按、顿、挫和揉等各种丰富灵活多变的运笔方法,求得笔下花瓣形状姿态的丰富多变。

3 、渐向花外点出,背面瓣片的色调变化越画越浅;笔尖再蘸曙红色,画正面花瓣。

4 、传统牡丹的点画方法是一笔紧挨一笔,整个花头是由一笔笔从淡到浓的色点组成。

5 、绕着主花瓣,画出后侧的正面瓣片,颜色逐渐变浓,让花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更加突出。

6 、再蘸曙红色,使笔尖颜色越来越纯,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捻笔,表现外侧的正面瓣片。

7 、丰富花瓣的层次,用笔要有节奏,逐步刻画出花瓣外形。

8、再用清水调和藤黄,点出后侧蕊头。

9、 待花瓣七八分干时,换取小号羊毫笔蘸浓墨,笔尖到笔根的颜色要由深到浅,侧锋点出花蕊,墨点要有变化。

10、 用少量的藤黄和白粉调色,尽量调和得黏稠些,按瓣片的姿态和疏密点出前侧的蕊头。

五、颜真卿书法基本笔法?

悬钩结体:即笔画开始时先向上悬挂一段,再回笔结尾,形成钩子,如“风”、“行”等字。 

钩尾回折:即笔画开始时向下悬挂一段,再向上回折,形成钩尾,如“书”、“事”等字。 

捺:即从上往下方向书写的笔画,如“日”、“月”等字。 

撇:即从下往上方向书写的笔画,如“人”、“口”等字。 

点:即用笔尖轻点纸面形成的小圆点,如“石”、“虫”等字。 

折:即笔画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转折,如“心”、“手”等字。 

顿笔:即笔画中间暂停一下,再继续书写,如“高”、“云”等字。 

隶变:即在书写过程中将笔画逐渐变细,如“龙”、“雨”等字。

这些基本笔法是颜真卿书法的特点之一,也是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基础。

六、王羲之楷书基本笔法?

这里总结了王羲之作品中的基本笔画及其衍生出的一些笔画的笔法,初学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重点地练习。

一、横法

(1)顺锋横

“示”、“再”的上横为顺锋横。

①顺锋起笔;②中锋右行;③至尽处提笔折锋右下;④向左回锋收笔。

(2)逆锋横

“甚”、“不”二字的横为逆风横。①搭锋起笔;②中锋右行;③至尽处折锋右下;④向左回锋收笔。

七、任楷书基本笔法?

答:任字楷书很端庄大气好看,按书法法规规定,任字共六个笔画,首笔斜撇,次笔垂露竖,三笔平撇,四笔横画,五笔竖画,六笔写短横。

八、行书基本笔法教学?

行笔比楷起收、提按、转折、疾驰更富于变化。

一:起笔,顺露灵动;逆反笔力。

二收笔①回锋收笔,无垂不收,无往不收。前后呼应,含蓄沉实。②空收锋露未不回空收。

三提笔,离纸细点画。四顿笔,按下粗有力,与提相对。五按重垂直向下。六挫笔,顿笔略提,使笔转动,离顿换向。顿笔和挫笔要分寸

七过笔:毛运行,提直道远行,不曲不折,其势如箭离弦,急速有力,流畅自然。

八转笔,圆转没棱角。九折向右运横起先向左上落,折顿右行未端,右顿折左回收。竖及斜类推。

十圆笔裹锋转色,锋少露内含骨力。十一方笔。逆顿骨力外拓,方整劲险。十二抢笔,虚折笔实。湿抢干折。

十三驻笔,不提不顿,不转不过,停以取势,如驻如回顾,欲中还留十四翻笔速,豪端尽而翻笔复为之,浓淡枯湿的变化。

十五渴笔:墨少的笔画,字间露白枯笔,渴源飞白行多此法。行墨笔不拘,笔势奔放凝重,流畅苍劲。

行书笔法基础,要融会贯通

九、硬笔草书基本笔法?

横笔左低右高,顿下笔要重有力,不能过于礓硬,向右上横拉适当长度再顿笔下压向起笔回收笔,收笔要轻而快。

悬针竖

重笔下顿笔直下拉,找准长度慢慢下压再慢慢起笔离开纸面露出锋,悬针竖关键点是垂直,头,中,尾大小有比例。

斜撇

斜撇稍长,且与平行成45度角的圆润笔画,顿笔向左下行笔,逐渐出锋,注意露锋过于尖锐而显飘浮。

竖撇

竖撇与斜撇最大不同点是竖撇带竖和短撇的连贯行笔,顿笔竖直行笔下拉,再向左下弯小短撇出锋,锋出厚短,60度倾角。

短撇

短撇介于斜撇和竖撇之间,因此,其短撇倾角是要小于45度角,顿笔向左下行笔,长度不宜长,逐渐过度出锋,锋厚而不尖锐。

斜捺

斜捺是斜撇的反向写,直尖下笔,略带弧势向右下文行笔,倾角为45度,适当长度稍顿后捺出锋,锋厚不尖锐。

右点

右点要45度尖锋入笔,行笔右下顿笔,然后原路回锋收笔,回锋笔要准和轻。

斜钩

45度顿下笔,略带弧度向右下方行笔,最后略顿笔向上出勾,勾锋要稍偏垂直,短而尖锐。

横折

起笔从左向上往右下顿笔再15度角横拉至转折,转折处顿笔略往左下行笔,再略停顿后向上收笔。

十、魏碑基本笔法与结构?

魏碑的基本笔法是“平尖尖平”,即是指笔画开始和结束时先平后尖,中间部分再平;其结构特点是沿用了隶书的笔划及结构,但在宽窄、长短、密度方面做了调整,独具特色。魏碑是中国书法五大字体之一,它的基本笔法“平尖尖平”表现了隶书的基础笔画特点,具有笔划互异,遒健刚劲,草率遒劲的特点。魏碑的结构特点则在于它沿袭了隶书的笔画及结构,但在字体的宽窄、长短、密度方面做了调整,并塑造出具有本体表现和特色的风格。所以,正如魏碑的名字一样,它不仅传承了魏晋风韵,还散发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