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毛笔笔法? 楷书笔法?

一、毛笔笔法?

        毛笔的笔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狭义的笔法仅指后者,平常我们所说笔法指的指运笔方法。

        笔法简而言之,就是调锋,具体体现在起笔、行笔、收笔上。

二、楷书笔法?

楷书基本笔法,有得于古人十分聪明,用一个字来概括楷书的基本笔法,这就是“永”字,这一个永字把楷书的笔画基本总结和概括了。古人称永字八法。分别是“侧、勒、努、趯、策、啄、磔”八划。根据古书记载中解说:(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策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食);

(8)捺为磔"(笔锋开张也)虽然古人讲的难懂,通过翻译成现代汉语就觉得比喻的较为形象。

三、春秋笔法和实际笔法的异同?

春秋笔法采取的是委婉的手法,实际笔法采取的直接写实的手法,但是其真事意图是一样的

四、篆籀笔法和提按笔法的区别?

平动、绞转、按提是书法用笔的特点,篆籀笔法主要体现在平动上,在起笔和收笔上藏头护尾,圆起圆收,体现在中锋用笔;笔画圆转无折,均匀通畅,力贯始终。

提按笔法则丰富了笔法的律动性,清人刘熙载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说明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而点画本身的活力,是在运笔过程中靠提按、徐疾、轻重的变化而体现的。书写的过程,就是提按技法转换的过程,从而达到笔法所富有神采及情调。

五、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区别

两者都同属于文学范畴,但是小说主要倚靠虚构,散文主要记叙描写真人真事。

都是文学作品四大家中的一员,一般都要写人叙事。

但是,小说完全可以“闭门造车”,作者可以根据人生经验和现实世界“弄假成真”,创造出一个故事来。即使是写真人故事或历史小说,也可以运用文学手段对故事的叙述语言进行加工。例如2018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中的小说《赵一曼女士》就是一篇真实人物小说。

而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后两者与小说区别很大,不必赘述。前者(叙事散文)与小说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它们的叙事性。但是散文一般是讲述真人真事,抒发亲身感悟。如2018年的贵阳市中考语文卷中的散文《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就是一篇叙事散文。

2.两者都要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但小说的故事性要强,散文的叙事情节则相对简约。

小说和叙事散文都必须有“故事”,而且都力求具体生动。

但是,小说的情节追求曲折变化,出人意料。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四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会在“开端”前面加上一个“序幕”,在“结局”后面补充一个“尾声”。

而叙事散文没有这么复杂,情节相对简单,有时情节可以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是由数个事件浓缩组合成的一篇文章;当然,散文虽然取材广泛,但是其主题是集中的,正所谓“形散神聚”。例如,于宝月的《忙年》就是这样的散文。

3.两者都可以写“我”,但是“我”的含义不同。

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这样可以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增强真实感,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但是,小说中的“我”不管有没有作者的影子,这个“我”都不能当作作者本人。如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我”就不是鲁迅,而是叙述主人公,是小说的人物形象之一,是故事的见证者。

而散文中的“我”必须完全是作者本人,通过“我”的经历见闻,客观叙事,主观抒情。

4.两者都必须反映生活,表达主题,但是对主题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景,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所以,小说和散文都以表现主题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

但是,小说的主题一定要通过人物故事本身自然地流露出来,通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来,让读者去体会感悟到,一般不能用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把主题直白地表达出来。

而散文根据需要,其主题(思想感情)既可以用议论或抒情的语句直接地表达,也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还可以只客观生动地叙事而不表达,让读者自己去感知。

六、平度石德涛哪里人?

平度石德涛是山东人。 因为平度是山东省青岛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石德涛是该地区的一个人物,据资料显示他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所以可以确定他是山东人。 山东是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地域辽阔,除了青岛和济南等大城市外,还拥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和历史文化遗址,如泰山、曲阜孔庙等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山东也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如烟台苹果、潍坊草虾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欢。

七、国画笔法?

国画的笔法最主要的就是以线造型,包括下笔、行笔和收笔,具体分纳为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飞白锋。

中锋:

在毛笔的运笔过程中,笔尖始终在中心位置,突出画的表现力,注重外柔内刚,内涵比较丰富。

侧锋:

主要用到毛笔的侧锋,用笔方法是下笔的时候笔管倾斜。笔尖在墨线的一侧,出现飞白效果。

逆锋:

是在顺手位置逆行反方向的运笔方法。笔力比较刚硬,缺少柔劲,在作画的过程中不适合常用,逆锋的运笔阻力比较大,松紧的变化和顺笔大不相同。

拖锋:

是毛笔在运笔的过程中将毛笔倒在纸面上拖拉。比较适合人物画,在快慢的转换上比较自然,但是用笔不深刻,比较浮躁。

折钗股与屋漏痕:

是中锋行笔的变异,是根据自然现象追求的用笔方法。

飞白锋:

有苍茫的表现感觉,用笔看似轻,实则刚劲有力,比较松散确是很有精神。

国画的用笔是用艺术的手段表现人物以及事物的状态,最能体现画家对于自然事物以及人物的概括能力,也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八、笔法有几种?

有10种:

1.藏锋

所谓藏锋,就是指的书写时把毛笔的锋尖藏到点画之中,是一种追求点画浑厚圆润的笔法。汉蔡邕《笔论》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耳。唐徐浩《论书》云“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藏锋笔法一般用于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善于使用。

2.露锋

是指起笔时,毛笔的锋尖露在点画外面。这是一种强调笔势的笔法。露锋笔法,起笔时不必在空中做逆入,直接顺势入笔就可以。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讲“发笔处便要提得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用笔之难,难在遒劲有力。以露锋为主的一般是王羲之父子的行草书,楷书等。楷书用露锋的大家有欧阳询,赵孟頫等人。

3.中锋

所谓中锋是“常使笔尖画中行”是也。中锋乃是用笔之大法,千古不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比喻都是针对的中锋用笔。要想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比喻熟练掌握执笔和运腕的技巧。宋姜夔《续书谱》云“中锋取骨,侧锋取妍。”清刘熙载《艺概》云“中锋画圆,侧锋画扁。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

4.偏锋

所谓偏锋是指用笔的时候,笔尖偏在一侧,写出来的点画一边整齐,一边锯齿状。例如写横的时候比较在笔画上边行走,写竖笔时笔尖在笔画的左边行走。一般书家认为偏锋是书法的病笔,其实不然,在于怎么使用,使用好了能给作品润色不少。姜夔《续书谱》说“中锋取骨,偏锋取妍”是也。

5.极与涩

所谓“极”指的是速度快,一般用于用于永字八法中的“啄法”,“磔法”,“趯法”。然而疾不是一般的快速运笔,仍然要起伏行笔。“涩”指的是笔毫行墨要留的住,不是停滞不前,须紧而快地相前推进。例如“磔法”,一波三折。汉蔡邕《九势》云“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趟之内,涩势在于紧驶战行之法。”

6.方笔与圆笔

所谓方笔和圆笔是书法常用的笔法,方笔指的是下笔时切锋直入,强调雄强刚劲气,圆笔也是下笔时藏锋逆入,强调含蓄浑圆之气。在赞成书法作品时要方圆兼施,才是上乘。

7.牵丝

所谓的牵丝指的是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纤细痕迹,一般称为“牵丝引带”或者“游丝”等,行草书中常见。宋姜夔《续书谱》云“自唐以前多是行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历来书家都明白“牵丝为有形之使转,使转乃无形之牵丝。”

8.浓与淡

所谓浓与淡指的是用笔的深浅和墨色的浓淡,能使字的点画丰满而有神韵。陈绎曾《翰林要诀》云“捺满,提飞。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出捺满,险处提飞。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

9.八锋

所谓八锋,古人讲笔有八面锋是也。清刘熙载《书概》云“笔锋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八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之说,吾闻之矣,或曰正锋,或曰中锋,或曰藏锋,或曰出锋,或曰侧锋,或曰偏锋。”

10.衄挫

所谓的衄挫,是指顿笔后,略微提起笔锋在点画之中拉拽整理笔锋。有很多学习欧阳询楷书的朋友不会写钩,和不会使用衄挫笔法有很大关系,欧楷挑钩的时候就要提前整理笔锋,然后侧锋挑钩。清朱履真《书学捷要》云“书有衄挫之法,折锋方笔也,法出于指。”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云“一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衄挫要有分寸,过分则脱离笔画,不及则笔锋不正。

九、行书笔法技巧?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字体,因此在笔法上与楷书大体相同,只是起收、提按、转折、疾驰等方面更丰富,更有变化。

(一)起笔:

1、顺锋起笔:起笔时,笔尖顺着笔画的方向入纸,起笔露锋,显得轻灵生动。

2、逆风起笔:笔锋入纸的方向与笔画方向相反,为了加强笔力。

(二)收笔:

1、回锋收笔:一笔写到终了时,把笔锋收回,“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好处是:前后呼应,含蓄沉实。

2、空收:笔锋露在这一笔画的末端,不回锋,在空中收笔。这种收笔在行书中运用较多。

(三)提笔:

指一笔中的提笔。起笔后,把笔稍稍提起,笔锋并未离开纸面,出现较细的点画。

(四)顿笔:

顿笔与提笔相反,把笔用力按下,使笔毫展开,出现粗重有力的点,就叫顿笔。顿笔与提笔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一笔之中有提有按,有细有粗,显得变化生动。

(五)按笔:

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力用笔的动作。比较:“提笔”轻;“按笔”稍重;“顿笔”重。

(六)挫笔:

笔在运行中,突然停止改变方向的动作。一般至转角处,先顿笔之后,然后把笔略提,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从而变换方向。顿笔和挫笔是互相连接的两个动作。挫笔要有分寸,过分则脱节,不及则牵拘。

(七)过笔:

笔在运行中,提笔直道运行,不曲不折,其势如箭离弦,急速有力,流畅自然。

(八)转笔:

用笔写出圆转没有棱角的笔画。

(九)折笔:

折笔与转笔相对而言,多用于方笔。向右运行的横画,起笔时先向左上方而落,随即折而下顿,再向右运行至末端,稍提即向右下顿笔,接着折笔往左回收。竖画及斜画以此类推。折笔还多用于转折之处。

(十)圆笔:

用笔写出圆劲而没有棱角的点画。这种笔画锋芒少露,骨力内含。它是用裹锋、转笔的方法写出来的,给人以含蓄秀劲之感。

(十一)方笔:

用笔写出方整有棱角的点画。用逆锋、顿笔的方法,骨力外拓,给人以方整险劲之感。

(十二)抢笔:

笔锋在落纸之前盘空作折势的动作。抢笔虚、折笔实。笔湿用抢笔,笔干用折笔。

(十三)驻笔:

驻笔指在行笔中暂时停住的动作。即笔锋到纸,不提不顿,不转不过,停以取势,如驻马回顾,欲进还留。

(十四)翻笔:

运笔时,在急速行笔中翻转的动作。当一笔写数字之后,豪端墨已尽而翻笔复为之,更富有浓淡枯湿的变化。

(十五)渴笔:

指含墨少的笔画,字间有露白的枯笔。渴笔来源于飞白字体,行草书多用此法。行笔时虽墨已尽而笔不拘,显得笔势奔放而凝重,流畅而苍劲。

十、牡丹基本笔法?

一、勾染法:

1、 用勾线笔蘸浓墨,从最外侧瓣片画起,先画出翻卷瓣片的正面,运笔不露笔锋,笔缓势连,柔中带刚。

2 、再勾画出瓣片背面的轮廓线,墨线是决定叶片正侧卷折的关键,不可忽视,要意在笔先。

3、 再画出向上卷翘的瓣片,相互衔接要准确生动。

4、 依次添加花瓣,注意瓣片的姿态和变化。相互的交叠要合乎透视的原理。

5、 勾画蕊心,注意要与瓣片的透视角度相同,要有疏密和气势的安排。

6、 根据花头的透视角度,勾画出相应的瓣片,画时既要考虑生态结构,又要安排瓣片的聚散和正背。

7 、呈扇形向外逐步添加瓣片,相互穿插要交叠,不可平行,增加花头的立体感。

8、 勾画完成后,换取小号羊毫笔蘸三绿、三清调和白粉,从瓣片的基部染色。

9、 再蘸少量的清水,相互遮掩的瓣片颜色也要有浓淡的变化,越往外颜色越淡。

10 、将笔中的水分用废弃的宣纸吸干,蘸藤黄,尽量浓厚一些,染出花蕊。

11、 蘸大红色,点蕊头,色点要相互错开,形状浑厚,富有变化。

二、没骨法:

1、 选用中号羊毫笔蘸白粉和曙红调色,从笔尖到笔根,颜色由浓到淡自然过渡,下笔先点花心部分,回锋收笔以忌飘散。

2 、以提、按、顿、挫和揉等各种丰富灵活多变的运笔方法,求得笔下花瓣形状姿态的丰富多变。

3 、渐向花外点出,背面瓣片的色调变化越画越浅;笔尖再蘸曙红色,画正面花瓣。

4 、传统牡丹的点画方法是一笔紧挨一笔,整个花头是由一笔笔从淡到浓的色点组成。

5 、绕着主花瓣,画出后侧的正面瓣片,颜色逐渐变浓,让花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更加突出。

6 、再蘸曙红色,使笔尖颜色越来越纯,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捻笔,表现外侧的正面瓣片。

7 、丰富花瓣的层次,用笔要有节奏,逐步刻画出花瓣外形。

8、再用清水调和藤黄,点出后侧蕊头。

9、 待花瓣七八分干时,换取小号羊毫笔蘸浓墨,笔尖到笔根的颜色要由深到浅,侧锋点出花蕊,墨点要有变化。

10、 用少量的藤黄和白粉调色,尽量调和得黏稠些,按瓣片的姿态和疏密点出前侧的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