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小楷笔法结构解析?
一、王羲之小楷笔法结构解析?
王羲之小楷笔法,起笔凌厉,行笔劲健,交代清晰,方劲挺拔,字洒脱飘柔,字形扁长而内敛外舒,具有雄浑之气势,刚柔相济,骨肉均匀,方圆并用,给人美感。叉
二、王羲之小楷特点?
当今书坛,喜好小楷者很多,取法取径的方向也很多,许多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要真正在小楷这门相对比较狭窄的艺术道路上攀高骛远、入古出新,必须一帖立根、融铸众妙、上接魏晋。
王羲之像
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接魏晋,米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王铎说:“书不宗晋,终入野道。”这里讲的“书”,当然包括成熟于魏、晋时期的真、行、草三种主要书体,王羲之小楷正是这一时期真书的杰出代表,它上接汉、魏,下启隋、唐,把钟繇创立的楷书技法进一步完善定型,又去古未远,保留了汉、魏质朴高古的气息,因此成为学习小楷的源头法乳。
三、王羲之楷书基本笔法?
这里总结了王羲之作品中的基本笔画及其衍生出的一些笔画的笔法,初学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重点地练习。
一、横法
(1)顺锋横
“示”、“再”的上横为顺锋横。
①顺锋起笔;②中锋右行;③至尽处提笔折锋右下;④向左回锋收笔。
(2)逆锋横
“甚”、“不”二字的横为逆风横。①搭锋起笔;②中锋右行;③至尽处折锋右下;④向左回锋收笔。
四、王羲之内擫笔法?
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内擫的技法可以让书法字体多骨气,血肉充盈。以藏和蓄力为主要的艺术形态。
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五、王羲之楷书笔法口诀?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掩。
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
合策处策,“年”字是也。
合勒处勒,“士”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户”字是也。
“口”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艾”须上磔扭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乎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箐葩,芟剃芜秽,庶近乎翰墨。脱专执自贤,缺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六、钟繇小楷基本笔法?
1、露与藏。钟繇小楷的体态小,笔道细,故笔画露锋多于藏锋。露锋尽显直率、阳刚、俊逸之美,这是小楷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当然,有露必有藏。小楷的收笔基本上都是转笔回锋、藏而不露、藏露结合、虚实结合的。
2、提与按。提笔的时候要果断,干净利落,不允许有丝毫迟疑;按笔的时候笔速要减慢,把笔毫铺下去,既能提得起笔,又能按得下去笔,轻重缓急,提按自如。
3、方与圆.钟繇小楷的笔画一般情况是直线多,曲线少,露锋多,藏锋少,所以方笔自然也就比圆笔多。方笔用顿,棱角分明。圆笔用转,婉转通畅。
七、王羲之十七帖笔法口诀?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
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3、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4、长横。草书中出现的长横相对较少。长横很醒目,如多用则与草书整篇的流动睦相抵触。王羲之草书中的长横起笔一般露锋,行笔或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过渡自然。收笔或空收,或换锋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笔。如“廿”二字。
5、短竖。《十七帖》中短竖的写法也多种多样。如“顺”字的三竖长短相差很小,但中间一竖的起笔呈方形,与左右两竖形成差异。短竖的起笔多变,有时还有曲头的,如“土”字。
6、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7、悬针竖。《十七帖》中的竖画也是千姿百态,如“情”字左边的长竖呈弧形,上圆下方,并逐渐加粗,“耳”字的竖中段开始向左倾斜,收笔呈针状。
8、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两种形态:一种起笔为方切式的,收笔出锋,如“年”字;一种是尖锋起笔、收笔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笔宜利落,不宜迟疑。
9、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10、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11、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2、带钩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画,出现了转折所带出的钩法,并与下一个字的笔势形成连带关系。如“获”字,在转折时要将笔锋包裹住,再顺势向左带出;“人”字在转折时停顿下按,再向左带出。
13、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14、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15、圆转。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16、方折。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17、转折。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八、文征明小楷笔法讲解?
临习要点:
1、掌握风格演变的关系。
因为他的小楷作品很多,初学者应该从他的《落花诗》《赤壁赋》等风格平正温雅的帖子开始,以后再临《南华经》。选取三到五个帖,每一个帖,一定要吃透。
2、结构特点。
中宫收紧,主笔伸展是此帖主要的特点,与文氏一般的横势小楷结体相比,该帖偏纵势,字形多是长形,
3、笔法特点。
横画起笔露锋,偶有顿笔,收笔回锋,左低右高,长横多俯势,有时呈S型,即起笔仰势而后半部收笔又呈俯势。竖画起笔多顿笔,收笔多出锋,撇画稍直,捺画挺劲,藏锋出锋皆有。
点画多作顿笔,或上下笔映带生姿。特别要注意某些字的笔画连写,如“知”字的撇和横,“以”字的点与撇等的连写,很有特点。抓住某一些独特写法,可以更好地把握其风格特点。
下笔不要迟疑,运笔要稳健,速度适中,不能太慢。小楷的练习,一定要有临帖的时间保证,才能做到从量到质的变化。小楷讲究的是通篇前后笔调一致,不能风格飘忽不定,笔画形态各异。
九、文征明小楷和赵孟頫小楷笔法区别?
他们俩的小楷各有千秋。
1.起笔尖微。赵孟頫起笔常用截笔折锋的方式达到逆起的效果。而文征明一反旧习,不避露锋顺起。他的横、捺、戈,都是不折不逆,顺其自然,露颖尖锐刚健,笔画由细渐粗。
2枯润相间。赵孟頫小楷笔实墨黑,而文征明露锋顺起的笔法,行笔前轻后重,用墨也先淡后浓,带来墨色的变化。
3.折笔圆转。赵孟頫的小楷端严方整,凡横折笔画,在转折处一般都要提笔换锋,再重按而下,折出方角。而文征明的小楷中横折笔画,在折笔处一般没有明显的提按停顿,园转而下,不露方角,比较园润灵活。
4.撇短捺長。赵孟頫的小楷撇、捺引写伸长,而且开张幅度很大,与他的大楷一致。而文征明的小楷却有意避开,当撇、捺同时出现在一字之中时,他一般都写成撇短而捺长。文征明通过伸缩互用、长短相益、相反相成的笔姿,用对立的因素创造出和谐的美感。
十、王羲之行书笔法的最大特点?
1、王羲之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若浮云,像云一样很轻盈;矫若惊龙,表示同盘旋舞动的龙一般敏捷有力。
2、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的风神。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3、草书笔法引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丰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