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王铎行书基本笔法? 行书笔法技巧?

一、王铎行书基本笔法?

切笔贯穿于王铎书法的全部作品中。所为切笔,就是在落笔时,将毛笔像刀刻一样地写在纸面上,切笔的由来,主要还是因为碑刻“笔法”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折笔以方为主。王铎在转折处时,他在夹角处往往会小于30度,甚至是25度,夹角越小,力度越强,锐角越利,这样反映出来的力感就十足。

在提按中完成绞转笔法。要使转处时,按笔与绞转同时使用,一直过渡到收笔,这种方法既丰富了笔法,又使点画的线持更为高古。

二、行书笔法技巧?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字体,因此在笔法上与楷书大体相同,只是起收、提按、转折、疾驰等方面更丰富,更有变化。

(一)起笔:

1、顺锋起笔:起笔时,笔尖顺着笔画的方向入纸,起笔露锋,显得轻灵生动。

2、逆风起笔:笔锋入纸的方向与笔画方向相反,为了加强笔力。

(二)收笔:

1、回锋收笔:一笔写到终了时,把笔锋收回,“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好处是:前后呼应,含蓄沉实。

2、空收:笔锋露在这一笔画的末端,不回锋,在空中收笔。这种收笔在行书中运用较多。

(三)提笔:

指一笔中的提笔。起笔后,把笔稍稍提起,笔锋并未离开纸面,出现较细的点画。

(四)顿笔:

顿笔与提笔相反,把笔用力按下,使笔毫展开,出现粗重有力的点,就叫顿笔。顿笔与提笔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一笔之中有提有按,有细有粗,显得变化生动。

(五)按笔:

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力用笔的动作。比较:“提笔”轻;“按笔”稍重;“顿笔”重。

(六)挫笔:

笔在运行中,突然停止改变方向的动作。一般至转角处,先顿笔之后,然后把笔略提,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从而变换方向。顿笔和挫笔是互相连接的两个动作。挫笔要有分寸,过分则脱节,不及则牵拘。

(七)过笔:

笔在运行中,提笔直道运行,不曲不折,其势如箭离弦,急速有力,流畅自然。

(八)转笔:

用笔写出圆转没有棱角的笔画。

(九)折笔:

折笔与转笔相对而言,多用于方笔。向右运行的横画,起笔时先向左上方而落,随即折而下顿,再向右运行至末端,稍提即向右下顿笔,接着折笔往左回收。竖画及斜画以此类推。折笔还多用于转折之处。

(十)圆笔:

用笔写出圆劲而没有棱角的点画。这种笔画锋芒少露,骨力内含。它是用裹锋、转笔的方法写出来的,给人以含蓄秀劲之感。

(十一)方笔:

用笔写出方整有棱角的点画。用逆锋、顿笔的方法,骨力外拓,给人以方整险劲之感。

(十二)抢笔:

笔锋在落纸之前盘空作折势的动作。抢笔虚、折笔实。笔湿用抢笔,笔干用折笔。

(十三)驻笔:

驻笔指在行笔中暂时停住的动作。即笔锋到纸,不提不顿,不转不过,停以取势,如驻马回顾,欲进还留。

(十四)翻笔:

运笔时,在急速行笔中翻转的动作。当一笔写数字之后,豪端墨已尽而翻笔复为之,更富有浓淡枯湿的变化。

(十五)渴笔:

指含墨少的笔画,字间有露白的枯笔。渴笔来源于飞白字体,行草书多用此法。行笔时虽墨已尽而笔不拘,显得笔势奔放而凝重,流畅而苍劲。

三、米芾行书笔法诠释?

通观米芾书法的笔法,确实是其之前乃至之后若干年中极为罕见的变化多端的典型现象。王羲之以来的行书笔法多较为平顺,虽其字如《兰亭序》『與』的右上角转折等亦有抑扬顿挫之势,但还很少见,米芾则推而广之,将此笔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举目皆是。

这对于常见的中小行书来说确实丰富了书法的内涵,增添了书法的魅力。我们在惊叹赞赏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深思:

一方面,我们不能说米芾书法就穷尽了笔法,他的开创性与探索精神只是对后人予以更多的启迪。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只有米芾的笔法才是行书用笔的正途,复杂多变必然就不够简练平淡,跌宕多姿必然就不够沉稳平和,这是不能兼得的『异量之美』。

他的刷字虽是佳,但恐怕也是有得有失,故遭到多方批评。另外,米芾写大字作品也往往用其跌宕多变的笔法,有时显得动作过多了,不够沉稳,难免会招来『造作』、『俗气』之讥。

四、行书基本笔法教学?

行笔比楷起收、提按、转折、疾驰更富于变化。

一:起笔,顺露灵动;逆反笔力。

二收笔①回锋收笔,无垂不收,无往不收。前后呼应,含蓄沉实。②空收锋露未不回空收。

三提笔,离纸细点画。四顿笔,按下粗有力,与提相对。五按重垂直向下。六挫笔,顿笔略提,使笔转动,离顿换向。顿笔和挫笔要分寸

七过笔:毛运行,提直道远行,不曲不折,其势如箭离弦,急速有力,流畅自然。

八转笔,圆转没棱角。九折向右运横起先向左上落,折顿右行未端,右顿折左回收。竖及斜类推。

十圆笔裹锋转色,锋少露内含骨力。十一方笔。逆顿骨力外拓,方整劲险。十二抢笔,虚折笔实。湿抢干折。

十三驻笔,不提不顿,不转不过,停以取势,如驻如回顾,欲中还留十四翻笔速,豪端尽而翻笔复为之,浓淡枯湿的变化。

十五渴笔:墨少的笔画,字间露白枯笔,渴源飞白行多此法。行墨笔不拘,笔势奔放凝重,流畅苍劲。

行书笔法基础,要融会贯通

五、大字行书笔法技巧?

大字行书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是字体宽大、气势磅礴,富有力量感和美感。以下是一些大字行书笔法技巧:

1. 用笔:大字行书需要用到硬笔,建议使用毛笔或硬笔毛笔。毛笔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字体的宽大和气势,硬笔毛笔则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字体的结构和线条。

2. 用墨:大字行书需要用到浓墨,建议使用墨汁较浓的墨水。墨汁越浓,字体越黑,越有力量感。

3. 用力:大字行书需要用到力度,建议在书写时用力,使笔画更加有力量感。但是要注意不要用力过度,以免影响字体的美感。

4. 用速:大字行书需要用到速度,建议在书写时要快,以保持字体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快,以免影响字体的结构和线条。

5. 用气:大字行书需要用到气势,建议在书写时要有气势,以表现出字体的宽大和力量感。但是要注意不要过于张扬,以免影响字体的美感。

总之,大字行书需要用到笔、墨、力、速和气等多种技巧,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掌握,才能写出优美、有力、有气势的大字行书。

六、硬笔行书书法笔法技巧?

行笔比楷起收、提按、转折、疾驰更富于变化。

一:起笔,顺露灵动;逆反笔力。

二收笔①回锋收笔,无垂不收,无往不收。前后呼应,含蓄沉实。②空收锋露未不回空收。

三提笔,离纸细点画。四顿笔,按下粗有力,与提相对。五按重垂直向下。六挫笔,顿笔略提,使笔转动,离顿换向。顿笔和挫笔要分寸

七过笔:毛运行,提直道远行,不曲不折,其势如箭离弦,急速有力,流畅自然。

八转笔,圆转没棱角。九折向右运横起先向左上落,折顿右行未端,右顿折左回收。竖及斜类推。

十圆笔裹锋转色,锋少露内含骨力。十一方笔。逆顿骨力外拓,方整劲险。十二抢笔,虚折笔实。湿抢干折。

十三驻笔,不提不顿,不转不过,停以取势,如驻如回顾,欲中还留十四翻笔速,豪端尽而翻笔复为之,浓淡枯湿的变化。

十五渴笔:墨少的笔画,字间露白枯笔,渴源飞白行多此法。行墨笔不拘,笔势奔放凝重,流畅苍劲。

行书笔法基础,要融会贯通

七、欧阳询行书笔法口诀?

点之形态千变万化。永字八法中称“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之意, 因此写“点”应取倾斜之势,如石侧立,险劲而雄踞。欧阳询《八诀》称“点如高峰之坠石”。这说明点的笔法之峻,笔势之险。

点在笔法上务必取侧势,从一分笔到二分笔到三分笔,然后再从三分笔到二分笔到一分笔,有起有收,不可懈怠!

一、竖 点

竖点近似短竖,然而它却是一个点的形态。如:“帝”、“玄”、“宫”、“實” 四字的上部均为竖点。

我们取“帝”字上的点加以放大,说明其笔法要领

1.横向笔锋入纸,自左向右下按铺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写此字的字势要求而定;

2.折笔,顿、挫,捻管下行同时进行,并在行下之同时提笔收锋到笔尖;

3.折锋上回。

二、撇 点

撇点近似短撇,它在字的点部位,用撇的笔法写成。如:“武”右上撇点、“深”字三点水中的上中两点、“炎”右边两撇点、“典”左下撇点。

我们取“武”字撇点放大,说明其笔法要领

1.笔锋入纸,自左向右(或自上向右下) 下按铺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写此字的笔势要求而定;

2.顿笔、折锋向左下撇出,同时进行;

3.在撇出之同时顺势提笔收锋到笔尖,或接写下一笔。

三、提 点

提点也称挑点。如:“心”字中间一点,“清”字三点水的第三点,此挑点也称为“斜挑”或“竖挑”。“以”字中间一点,“渠”字上左三点水的第三点,下木字底的左点。

我们选择“心”字中间的一点放大,说明其笔法要领

1.笔锋入纸, 自左向右下按铺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写此字的笔势要求而定;

2.略顿挫,驻锋,随即折锋向右上提笔;

3.上提之同时收锋到笔尖,顺势写下一笔。

四、长 点

长点代替捺笔,又称反捺。如:“不”,“懷”,“养”,(繁体“养”字中部一捺,下部为长点反捺,这符合楷书中字不双捺之规则)、“安”。

我们取“丕”字中长点放大来说明

1.笔锋入纸,自左向右下按铺毫,渐行渐按,背圆腹平,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写此字的笔势要求而定;

2.略驻锋并略作停顿调锋,随即向右下提笔;

3.向下提笔之同时渐提渐收,提笔收锋到笔尖,作空回或实回之回锋。

八、求尊字的行书笔法?

尊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地位或辈分高:~长(zhǎng )。~卑。~贵。~严。

敬重:~敬。自~。~重。

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府。令~。~姓。~驾。

量词:一~佛像。

古同“撙”。

九、毛笔行书基本笔画与笔法?

行笔比楷起收、提按、转折、疾驰更富于变化。

一:起笔,顺露灵动;逆反笔力。

二收笔①回锋收笔,无垂不收,无往不收。前后呼应,含蓄沉实。②空收锋露未不回空收。

三提笔,离纸细点画。四顿笔,按下粗有力,与提相对。五按重垂直向下。六挫笔,顿笔略提,使笔转动,离顿换向。顿笔和挫笔要分寸

十、黄庭坚行书笔法和结构特点?

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

  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瓮牖间评》卷四)。

  四、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书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五、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六、不泥古法,得笔外意: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我个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庭坚的草书已超过张旭和怀素。另外,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说,黄庭坚远比旭、素丰富和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