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 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 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四、 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和着眼点。但对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要求要适当降低,着手点要小。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在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
五、 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由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和自制力,做起事来随意性很大。因而,在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教育、批评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很高尚的品质,在那件事上可能就表现不出来;在今天很有自制力,在明天可能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会犯错误,有倒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肯给时间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要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决不能一味的指责、挖苦,甚至一棍子打死。因此,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六、注重激励,适当表扬。
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对那些努力想做好却又没能做好的学生,更要适时鼓励,时时激励。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进步,并使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生活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艰苦创业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会,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总之,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四川省石渠县教育局 谢臣 郭望丹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丰富的。以语文学科的优势载体,及时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材料,语文教育的传统向来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中,加深对世界与自身,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
语文教师实施德育,不能靠贴标签,架空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因文解道,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在马思聪委婉低沉的《思乡曲》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回归故里的赤子之情。利用现代网络教育优势,我们通过《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梵高,感受画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让学生从网络、图书通过杨振宁认识《两弹元勋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笔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中国石拱桥》渗透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之意。教学时,教师单从作者用词的角度引导学生,赞叹之意也就贯穿全文。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巧妙。这些既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更要重视情感的体验、生命的领悟、心灵的对话。在教学关系中,师生间如果能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是最有利的。广大教师能否转变观念,能否一视同仁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能否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公平的体现和保障,关系到是不是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关系到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对生活道路的选择。
德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渗透,二是认识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渗透方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变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也能提高的一种渗透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索,净化心灵。如在教《背影》这篇文章时,可分以下三步:1、诱发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诗,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父子惜别深情作铺垫。2、激发感情。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让字字句句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感情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兴奋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语文,明道理。3、促使移情。文章中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笔者情笔者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三、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以身作则,教师表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二、把握课堂,利用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三、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 四、创设良好课堂情境,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教育多向途径 六、灵活运用竞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七、趣味教学,培养学生责任心和道德情操
四、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以身作则,教师表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二、把握课堂,利用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三、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 四、创设良好课堂情境,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教育多向途径 六、灵活运用竞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七、趣味教学,培养学生责任心和道德情操
五、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的方法是不要给学生像教导主任训话一样讲德育。可以在美术课堂中穿插德育内容,比如美术赏析课中《蒙娜丽莎》不仅可以从色彩、构图方面入手,还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如果达芬奇不勤学苦练基本功又怎么能画出蒙娜丽莎这幅名作。欣赏革命历史题材名画时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爱戴和敬仰,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六、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1分挖掘教材,开展德育教育
2结合作文训练进行德育教育
3结合大语文观,将精美的时文引入课堂
4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以小见大
5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6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中的理论就是进行地理教育以及德育渗透的基础。要将德育渗透到地理教育中,首先要了解地理课本中的内容,结合教学特色,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想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德育,就不能脱离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主要课堂知识的讲解。我们要根据地理教材的内容,找到其与德育知识的结合点,从而来确认哪一部分需要渗透那些德育的内容。同时,立足当下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最好可以将课本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以及重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
“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家乡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乡土地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他们的家国主义情感。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乡土教学,将课本内容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其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他们回报家乡,从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将书本知识与学生家乡相关的内容相结合,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了德育因素,使学生全面认识家乡,对自己的家乡充满好奇,从而引导他们更加热爱家乡,产生想要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的想法。
三、运用比较法渗透德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具有可比性的材料,用比较法从中得出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在运用比较法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还可以将现在与过去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拥护社会主义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育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当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既要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优势,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威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
四、运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由老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在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给他们介绍当地的地形山貌特点、发展历史、文化特色以及民俗习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更加了解相关的课本知识,还能让他们实地体验祖国的山河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还可以进行与地理相关的主题班会、辩论赛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结合他们的自身体验,对自己身边存在的相关地理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治理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通过播放相关影视、录像等进行德育渗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身参与的积极性,在接受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感。
五、通过作业训练渗透德育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要接触很多的家庭作业。将德育渗透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是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选择学生的家庭作业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比如可以让学生从利弊两方面来分析某一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辩证地认识到当前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德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任职教师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将德育贯穿于学生课堂教育的始终,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地理教育中渗透德育,要巧妙设计学科教育与德育的结合点。但与此同时,我们在德育渗透过程中,也要避免过多的理论讲解,造成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学生接受教育机械化的后果。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他们在接受良好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接受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八、如何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一、以身作则,教师表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二、把握课堂,利用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三、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 四、创设良好课堂情境,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教育多向途径 六、灵活运用竞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七、趣味教学,培养学生责任心和道德情操
九、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课程教材为主要依据的,学生在学校6~8小时的时间里,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与教师共同渡过的,而课堂除了每周一节班队课外其余的都是依据一定的课程结构和教材进行教育的,教材中蕴含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
笔者认为地理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因为地理科是一门具有丰富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
笔者就多年来的地理教学经验点滴和最近一年多的新课改亲身经历与体验,对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问题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十、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只是注重学生知识性内容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多种多样的阅读文章,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文章,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让学生主动意识到品德行为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进行积极改正。通过将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也能够提升工作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一、阅读教学的渗透
在语文阅读中渗透德育,主要是利用学生学习的课文让学生学习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主人公在特定的条件下做出的行为。然后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对文章反复阅读,能够将文章表达的主题转化成自己的行动,提升道德水平。
例如,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是如何与母亲相处,自己平时有没有和母亲顶嘴,是否记得母亲的生日。学生思考以后,就知道自己对母亲了解得太少了,母亲记得自己的一切,但是自己对母亲却了解得很少。学生还了解到母亲对于自己的爱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要学会回报母亲的这种爱,学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二、写作教学的渗透
语文写作过程需要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就可以训练学生开始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等进行思考。让学生深入到自然环境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人生际遇等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中增强感悟,达到德育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目进行写作时,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以及家庭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并不是独立生活在地球上,而是与许多人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各种外界的因素,能够用自己的理想造福他人,这样的理想才是有意义的。还如,教师让学生以“我看‘碰瓷’”为题目进行写作,让学生对当前社会中频发的碰瓷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碰瓷这么严重,以后不要帮助别人了。此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了解帮助别人是义不容辞的,但是要学会分辨,这样能帮助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经过这样的写作引导,让学生能正确看待一些社会现象,提升思想深度。
三、课外活动的渗透
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会拓展到户外,而这些活动是学生都乐于参与的,教师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作为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应该如何表现。而教师要设计好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德育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教师可在学校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而学生为了更好地表达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就需要对这些古诗词的含义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就了解了古代的一些优秀精神,如爱国、忠义、坚强等,学生朗读古诗词就会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品质。还如教师让学生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有感情朗读时,在语调的变换中,学生就了解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具备乐观的心态,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与德育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内容,并且采用恰当的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吸引学生参与到德育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深度,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