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孝经创作背景?

《孝经》是儒家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该书的作者不详,一说为孔子所作,一说为 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早在西汉时期,《孝 经》即被列为经典;到了唐朝,唐玄宗亲自 为它作注,是十三经中唯一有皇帝注释的经 典。

全书以阐述儒家“孝”的伦理思想为主 要内容,在唐代被尊为“经书”,是《十三 经》之一。 书中首先把孝归于“上天”所 定的范畴,提出了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 义也,人之行也”的观点。

《孝经》对儒家 思想中的“孝”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了阐 述,并首次将个人的“孝亲”与国家的“忠 君”联系起来,而且提倡国家应对“孝”进 行法治化,即以法律来维护儒家的“孝’’。 《孝经》中还提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张, 从而达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孝 经》就其本身来说,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孝经》演变为钳 制人民思想意识、麻弊人民反抗意识以及维 护封建制度统治的思想工具。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