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自幼向父亲谁学习书法?

一、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自幼向父亲谁学习书法?

王献之的父亲是书圣王羲之。

王献之的书法虽然学其父亲,但是创新思维较强。洛神赋小楷作品能够明显看出来,他想冲破牢笼的创新思想。后来的钟绍京则选择了认真学习王献之的楷书,这是为什么?王羲之和钟繇不是更好吗?那是因为王献之与二位前辈有不同之处,更适合钟绍京的审美思想吧。

王献之的草书风格更趋向于流畅化,艺术感明显。书法里更能体现出一种自信,就是超越父亲的自信。这也是为什么王羲之那么多儿子只有王献之最具盛名的原因了。历史能够认可王献之,就说明他的艺术境界不会低于王羲之,有可能领悟还要超过其父亲。王羲之地位无可撼动,主要是因为其对书法历史及发展的强大贡献,被后世膜拜的结果。

二、书法家王献之生平?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王献之因长期服散致疾,为避娶新安公主,又曾灸足,导致落下后遗症,最终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三、书法家的故事王献之?

王献之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

  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四、王献之后面的书法家?

有智永和尚、虞世南、陆柬之以及褚遂良等书法家。

根据唐代张彦远在《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记载:“笔法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这句话讲的是书法家蔡邕,得神人传授笔法,而后代代相传,而王羲之是得到笔法传承,并且将书法修炼到登峰造极的一位书法大家。

到王羲之将笔法修炼至顶峰,而后传授给儿子王献之。

笔法在王献之之后,又传到了智永和尚、虞世南、陆柬之以及褚遂良等书法家的身上。

五、东晋书法家诗圣?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诗圣,其书法《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六、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七、东晋时期的书法家?

东晋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如草圣张芝,小楷鼻祖钟繇,书圣王羲之和其七子王献之,及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等

八、东晋除了王羲之以外还有哪些书法家?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还有王羲之的师傅卫夫人。

  根据《中国书法史》,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除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外,还有: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著名书法家,是王羲之的叔父。

王珣,字元琳,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伯远帖》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自署和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东晋是从公元316年起开始算,因此按历史分期,卫夫人一般不列入东晋时期书法家。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九、东晋书法家王子敬的父亲?

王献之,字子敬,是“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十、东晋王羲之的家里有几个书法家?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还有王羲之的师傅卫夫人。  根据《中国书法史》,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除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外,还有: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著名书法家,是王羲之的叔父。  王珣,字元琳,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伯远帖》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自署和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东晋是从公元316年起开始算,因此按历史分期,卫夫人一般不列入东晋时期书法家。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