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典故?
高士奇是唯一一个没有走科举之路而进入南书房的人,康熙为什么这么赏识他?一方面,他确实有才华,但是,最重要的是第二点,那就是----拍马屁!
高士奇,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谥文恪。顺治二年(1645)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 “靖康之难” 时,自汴京(开封)南迁而至。
顺治十八年(1661)入籍钱塘(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康熙三年(1664)随父古生公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遂以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
康熙八年入太学,得以初觐康熙,皇上喜其一手 “ 王字 ”,好其理学文章,钦赐拨取,旬日中二试皆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进入皇宫大院,官至礼部侍郎。精鉴赏,收藏名迹,与孙退谷(承泽)相埒。所著江郁销夏录,亦与庚子销夏记同工。工书,尤善钟、王小楷。画有仿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拟徐贲枯木竹石图、仿宋克山水轴,又有丝纶垂钓图,均精妙。有清吟堂全集。卒年六十,一作五十九在康熙朝中期,索额图、明珠是大红大紫的人物,放眼整个大清国,汉大臣中能与之匹敌的怕是只有高士奇了,和两位当红的大学士相比,高士奇倒是可以称得上为一名奸臣。
别看高士奇是个秀才出身,连个正经功名都不具备,不过他的学问着实不错,才能也很出众,字画双绝,工作更是认真负责。最为关键的一点的就是,康熙和高士奇的共同话题非常多,所以高士奇在南书房成为了康熙须臾不能离开的人。
我们都知道,康熙帝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涉猎面也很广,为了投其所好,高士奇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由此可见,高士奇的学问尽管算不上多么高深,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绝对是一个杂家。 说到底,高士奇就是一个马屁场的绝顶高手。
在《清俾类钞》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高士奇自从在康熙身边服务后,工作勤奋,而且上班时间从不离开康熙半步,只有康熙有事叫他,他一定在,按说南书房侍奉康熙的是一群人,唯独高士奇独受宠信,史料中记载,高士奇在当值期间连厕所都不解,就好像是一个机器人,更为奇怪的是,即使是盛夏酷暑季节,高士奇连一点汗都不出,别人恨不得打着赤膊,他照常“西装革履,仪表端庄”。他的同事们都认为高士奇“生有异质”,因而都感叹“侍从诸臣,俱莫能及”。 高士奇的这种现象其实很好解释,就是尽量少喝水或不喝水,自然也就不会出汗和上厕所了。不过这说起来也是有伤身体的,但这恰好也说明了高士奇的心机的确很重,同时也让人觉得非常可怜。
高士奇出身贫寒,也没有别的政绩和功劳,只能通过这些具体细微的表现,来博得康熙的宠爱。 高士奇不仅上班时间不离康熙半步,而且对康熙下班之后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他也要努力想办法弄清楚。他对康熙工作之外读了什么书尤其感兴趣。为了探听到这些信息,高士奇每天从家里出门时,都要带上一袋子金豆子,一到宫里,就找康熙身边的贴身小太监,详细询问康熙的生活起居和工作情况,太监每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高士奇就送上金豆一颗,多讲多送,上不封顶,往往一袋金豆子,到晚上就一颗不剩了。 高士奇一旦获知康熙读了什么书,回家之后必定马上找来翻阅,即便是对书的内容不感兴趣,也要赶在康熙之前读完,其目的就是为了康熙问到书中内容时,能回答个八九不离十,正是因为高士奇善于揣摩圣意,所以才一直得宠,哪怕康熙发现高士奇种种不法的时候,依然不予处罚。
高士奇因为贴身服务康熙的原因,其地位、影响日益上升,甚至于大学士明珠都要巴结他,高府中每天前来打探消息的人络绎不绝,一般的官员高士奇都不会接见,那些在朝中掌握着实权的大员经常出入高府,以便获得康熙的第一手资料,也正是因为如此,高士奇被御史弹劾,似有泄露国家机密之嫌。 除此之外,高士奇还曾公然向康熙献假画,被御史抓到辫子后,上奏给了康熙帝,但康熙对高士奇网开一面,所犯之错基本不予追究,不仅仅如此,康熙帝对还给了高士奇一个特殊的荣誉,一般人可遇不可求。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高士奇病逝,康熙闻讯后,悲痛地说:“高士奇简侍内廷,勤岁已久。忽闻在籍病逝,朕心深为轸恻!”于是下令有关部门好好安排高士奇的后事,按照规定,高士奇的级别只能予祭一次,也没有谥号,但是,康熙对大学士们说:“原任礼部侍郎高士奇在内廷供奉有年,其品级不应有谥,但朕轸念老臣,应给予谥号。”
清代文臣中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授大学士的官员,死后方能用“文”字。高士奇只是个假翰林,也不曾做过大学士,给他谥“文恪”,确实是天大的恩典,“文恪”虽只排在中间偏下的位置,但“恪”为恭敬、谨慎之意,所以这种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不过高士奇的官方评价挺高,民间是不是这样认为的还为可知,事实上,高士奇还真是配不上“文恪”这个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