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书法创作的最好墨汁
磨墨好。
1、磨墨的胶比较少,运笔更流畅。墨汁里面的胶比较多,运笔费劲,加水又不黑了。
2、磨墨的颜色更漂亮!而且越放越漂亮,墨汁的颜色往往是死黑一片,而磨出来的墨有很多变化。
3、磨墨对纸张适应程度更高。很多宣纸用墨汁写出来效果平平,但用磨墨写出来效果不错。还有些加工过的纸张,因为表面光滑,墨汁写不上去,但磨墨就能写上,因为磨墨的颗粒更细的缘故。
西安碑林有哪些名家的墨迹?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欧阳询《皇甫诞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怀素《藏真律公帖》、张旭《断千字文》
书法家的字是如何刻上石碑?
三种方法:
1,书法创作者直接书于石头上,再由工匠在石上雕刻。
2,其他人临摹于石头上,再由工匠在石上雕刻。
3,其他人把原帖拓印于石上,再由工匠在石上雕刻。
大致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书丹,即由书法家用朱砂将字写在已经磨平的石面上;刻石,即由刻工用斧凿或刻刀等工具将石头上的笔画部分铲去。字迹肯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墨迹书写感的降低和线条丰富性的降低。不过好的刻手会最大程度还原书法家的书写轨迹、意趣的,比如<雁塔圣教序>刻的就非常精彩,不输墨迹!
各位懂书法或者印刻的大神,请问这四个字是什么?跪求啊。。
晏海林印
作为著名书法家,晏海林先生在复旦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法课程时,除了传授笔墨的特征,一定会反复强调
书法的“生命精神”。中文系出身的他知识广博,所以在讲课中,总是能把书法的精髓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他的课也因此成为复旦校园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把汉字看作有生命的存在物――这是晏海林先生关于书法的一个独特看法。晏先生认为,汉字的特点之一,就是“凝含生命”,“汉字本身就是蕴含生机,带有美感特征的隐性构成”,他还说:“汉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表象上看似乎仅仅是外在形式,实际上它在语言的符号之外,还是一种生命的符号,凝含着生命的气息。”也就是说,汉字犹如大地上生机勃勃的一切,如草木,如流水,如飞鸟走兽,如月光云影,其本身就是生命,或寄予着生命的元素。
晏先生早年专注帖学,于二王及唐宋名家墨迹无不心摹手追,后师法北碑,在灵秀温润中增添了许多雄强朴茂,随后上溯钟鼎甲骨,书风中又散发出远古的金石气韵。虽说当今有些成就的书家大多走过类似的路,但晏海林先生与众不同处,却在于他的学养。身居复旦学府,浸润过朱东润、王蘧常、柳曾符诸名家的流风遗韵,使得他的书法中自然少了许多“专业书法家”的匠气,而多了一份文人的清雅。
曾经和他聊起我们共同尊崇的王蘧常先生。据称王先生曾讲,为书最难得“沉着”与“痛快”兼而有之,因“痛快”者难以“沉着”,“沉着”者不易“痛快”。晏先生却是自觉地在追求着“沉着”而兼“痛快”的境界,他于书法之道中领悟的人生境界,或曰“生命境界”,亦复如此。王先生的书法固然沉着痛快,然而意蕴高古,看不出太多感情;晏先生则别开新境,于沉着痛快中更多体现了生命的活泼与畅快。
晏先生在论述他的书道时讲:“书,舒也,散也;写,流泻也。故书法之道,在于借笔抒发情感,书法之美,在其行云流水的畅快,写字,应是手中有笔而心中无笔,现在描描画画的‘书法’,乃是‘字’,非书法也。”可见其寓生命于书法的人生态度。所以在他的书论中,最精彩,也是他最强调的,无过于他的“书势论”。在古代林林总总的书论中,他独取一个“势”字,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你与他接谈,或听他讲课,会有更深的感受。
中国最早的书论,据传为东汉蔡邕所作的《九势》。《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晏先生一面据此阐述书法中的“内势”、“外势”、“疾势”、“涩势”、“形势”、“气势”等意义与关系,更进一步指出:“中国书法,以追求动感的生命为最高原则,因此,十分强调笔势在时间流程中的旁通互贯,递相映带,使之成为一股流转不息的生命气脉。”他说的“势”,已不仅仅限于“笔势”,而是整体的“生命之势”,是那种不可遏制的对生命的追求与热爱。
赏玩晏先生的作品,无论真草篆隶,也无论动静疾徐,均可感觉到其中生命精神所特有的张力,扑面而来。那种力量,既非远追古代,刻意表现得静穆端雅或古拙朴茂,也非形而上学地表达所谓的现代感、时代精神,他着意于个体的生命体验,自然而然,顺势而为,加上他丰厚的学养,于是便具有了自身特有的畅快而有意蕴的魅力。
晏先生首先是一个生命的热爱者,信仰者,崇拜者,然后才是一个书法家,一个具有纯粹艺术精神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