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清静经全文? 清静经正确全文?

一、清静经全文?

《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

那是麻烦;烦恼和妄想,悲伤和身体;他们被羞辱,流浪和垂死,经常沉入大海,并且总是歪曲。真正的方式,精明是自我满足,开明的人总是安静。

不朽的葛翁: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二、清静经正确全文?

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慾牵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慾岂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三、《清静经》全文是什么?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形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静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学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一线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完整的,你要的(这句不是!)

四、清静经全文多少字?

《清静经》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却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在后来的道教中,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由於一般人思维的局限性,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并无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正因为「道」本身是难以言说,所以在《清静经》里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抽象,但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 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而生生不息即是道体的作用,道存在於天地之间的生命意义。

《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五、清静经作者?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中的经典。

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六、常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慾牵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

七、清静经成书年代?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中的经典。

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八、太上清静经原文?

《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

那是麻烦;烦恼和妄想,悲伤和身体;他们被羞辱,流浪和垂死,经常沉入大海,并且总是歪曲。真正的方式,精明是自我满足,开明的人总是安静。

不朽的葛翁: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九、怎样抄写清静经?

内心清静,做姿端正,几案洁净,下笔公整。清心净口。洗澡身净。方能抄经。

十、常清静经经典句子?

疫情当前,一切负面的想法更易随波逐流、难以掌控。这些不好与消极、负面的念头和思维就如同病毒一样,不光是侵蚀自己,同时也会传播毒害别人。因此,当我们已有不好的念头和思想萌动的时候,要立马把它拉回来,再经过正面的分析、过滤,使之转化为好的、积极地想法,并付诸行动,如此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利益别人。

故玄门《功课经》中就说“人心多散乱,一念便纯真”;《清静经》亦云“人心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我们应学会用平静的态度面对当下、展望未来。时时刻刻保持纯净的思想和正面积极地言行。虽然世事奇异百态、变幻万千,但只要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狭隘与专横;多一份爱心与肯定,少一些冷漠与排斥;多一些谦卑和真诚,少一些狂妄与虚伪;多一些奉献及耕耘,少一些贪婪与索取;多一份恬淡和清静,少一些欲望与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