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关于孝道的意象?

所谓孝道指的就是为人儿女沒有忘记父母养育之恩,闲时多陪父母在一起,帮助父母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父母有病想尽千方百计去照料他们,让父母感到自己的儿女没有白养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儿女无微不至地关爱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愉快地度过晚年,这就是儿女对父母的孝道了。

  这是我对孝道理解的浅见,恳请网友点评,共同探讨对“孝道“的理解。

  什么是中国人的孝道?首先必须是 尊老爱幼。中国人讲诚信,善良,厚道也是孝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仅从理论上引经据典空谈孝道无益,关键要有实际行动。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努力关心父母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即衣食住行尽量照顾好父母,态度、言行举止必须尊重父母,这就是尽孝道。

  孝道的一般含义是孝敬父母,《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肌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维系家庭秩序,和谐家庭关系积累起来的伦理和道德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髓,所以必须继承和发扬。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也是保证社会与国家稳定的基础。

  现代社会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传统美德,已经被消减了许多。是生活太现实,还是思想的颠覆?我们不要一味追求自我的人生价值,还是要兼顾我们内心的良知!

  人生的价值,不仅仅体现自我,更重要的是体现“完整”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 是基于孝道文化建立起来的。孝道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明白三点:孝其实包含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孝父母之身

  《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我们就要给父母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生活。

  有些人说:我没有钱养不起父母,怎么怎么样,这是一种借口。我们的父母从来不会,过高地要求我们的儿女的。他只是要求,儿女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没有哪个父母会说,我要吃的好一点,儿女要吃的差一点。所以养父母之身这一点,没有人是做不到的。

  那么我们孝道的第二个层次是什么呢?就是养父母之心,要让父母心情愉快。

  在《论语》里面有一句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现在有些人认为,我能给父母吃给父母穿,我就是孝顺父母了。那么我们还养猪、养狗、养鸡,如果我们只是养父母,就叫孝顺父母?那么我们跟养鸡养狗养猪,有什么区别?不要忘了,人是个精神动物!父母他是有精神的,所以我们要敬重父母,让他们心情愉快,让他们安心、顺心。

  孝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养父母之志。

  志,就是想法,就是愿望!父母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愿望,他们没有实现的,我们要努力去帮他实现。有些人说:我为什么要帮父母实现?那我不是成为了父母实现愿望的工具了吗?这是一种从西方传进来的观点,我们要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在中国孝道文化里面,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整体,父母为了我们,他们牺牲了付出了,我们就得为父母牺牲付出。父母他们为了我们,他们放弃了自己多少想法,他们曾经也有诗和远方,他们曾经也有娱乐生活,自从我们生下来了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去过歌舞厅、也没有夜生活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实现父母的愿望呢?

  所以我们要把父母给我们的智力、给我们的 财力,把它发挥好。所以《孝经》里面又有一句话:“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一句话,叫光宗耀祖。一个家庭里面,他其实就是一个整体。

  我们有一句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一定要及时行孝。

  有一种现象,我们现在是要批评它的。我们现在社会出现了非常可耻的一个,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享受着父母对他的赡养,而且父母又帮他们养了儿女,但是他们却不想尽,养父母的责任,所以这一代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孝道文化源远流长……

   如何孝呢?其具体涵义多种。

   古女花木兰替父从军乃孝也,穆桂英挂帅尽孝于杨家千古流传……

   岳飞“精忠报国”杀敌立功也是对老母的孝!

   春节时远方的儿子乘飞机回家过团圆年,使老人心开颜更是孝。当老人病床时子女守护身旁……真是孝意连绵……

   孝有百种,也有具体内涵。不仅有真实的行动,而且有春风般的语言!

  孝道,是封建社会中强调儿女孝顺善事父母的德行。克谐以孝,以亲父母。

  儒家经典有《孝经》。旧时儒家以《孝经》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孔子曾经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等等这些论述基本上概括了孝道的内涵。

  用现在的话说,则是:

  孝道要求子女爱惜体肤,不伤毫发,因为身体是父母给的;

  孝道要求子女顺从父母,不论父母说什么,都要听从;

  孝道要求子女事奉父母,关心父母疾苦,早晚问安,侍候食膳;

  孝道要求子女传宗接代,延续祖传一系血脉;

  孝道要求子女修身养性,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孝道要求子女为父母送丧,继承遗志;

  孝道要求子女终身牢记父母教诲,不忘父母恩情。

  总之,孝道是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我们应从中取其精华,发扬光大,更要记住,百善孝为先。

  说到孝道,许多典籍里都有论述。

  《弟子规》里有最实用的孩子对待父母的孝顺方式,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其意思是:父母亲呼唤孩子,应该立即应答,不要迟缓;父母亲叫孩子做事情,应该立即执行而不该懒惰对待;父母亲的教诲要恭敬听从;父母亲责备时不能顶嘴,应该对他们顺承。

  这句话透露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这话似乎是没毛病。我们再来看《论语》里,它也有关于孝道的论述。比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里,显然是从伦理角度对孝道进行阐述,意思是:孔子说,父亲还在世时,要观察孩子的志向是否符合正道。父亲去世了,要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正道。父亲去世后三年依然坚守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就可以称为孝了。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父亲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里的标杆,也是家族文化的主要传承人。我们现在有九年义务教育,古代没有啊,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主要通过这种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因此,所谓的孝,归根到底就是评判是否能够接过这面旗帜,把它一路扛下去,传承下去为标准。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和伦理评判中的实用主义,是以传承发展为目标的。

  在古代,父亲作为一家之长,对家庭成员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因此,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对孩子的行为最具约束力。而志向,是发自内心的价值取向,父亲只能影响孩子却不能控制孩子。所以父亲在世的时候只有观察孩子的志向,看清孩子是否传承家族文化的正道。

  父亲去世后,对孩子的行为约束力就解除了,这时候需要观察的是孩子的行为。父亲去世后,孩子一般都已经成年,长大的孩子行为能力更强、行为范围更广,因此观察其行,更接近真实。

  三年之后,父亲所留下的影响渐小,只剩下渗透在孩子身上的影响力,这时候,孩子的行为如果能依然坚守父亲的教诲,成为家族文化或家风的践行者。这时候,才能真正认定这个孩子为孝子!

  所以,如果仅以为对父母的顺从,就是孝的话,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的误读,因为孔子告诉我们,孝的本质应当首先对家族文化或好的家风的发扬和传承。

  百善孝为先,孝要有心,要真心实意。用钱和形势只是做给别人看,给自己心灵一点安慰,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孝道。因为有很多父母教导子女要节俭,不按父母的遗愿是孝吗?

  中国孝就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义务。

  中国的孝道,就是,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人要有良心,知恩图报,尽孝心是义务和责任。

  中国人的孝心,就是良知,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确实如此,父母是天底下最无私奉献的人,可怜天下父母心,想想父母对自己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有多么不容易,十月怀胎,妊娠反映,吃了吐那个难受劲,以后就是睡觉一边倒不能翻身几个月,有病不能吃药忍着,好不容易熬到分娩,阵阵撕心裂肺的疼要比骨折的疼利害几个倍份。生孩子就好比母亲从鬼门关走一遭,母亲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婴儿,从此,夜夜喝多少次奶,换多少次尿布,擦多少次屎,一会哭了,又怕冷着又怕凉着,今天发烧了马上上医院,明天吓着了,今天哭的莫名其妙母亲的心始终悬着。好不容易熬到会坐会爬学说学走,无时不刻牵动着父母的心,冷啦热啦。

哭啦笑啦熬啊熬,熬到了上学,早晚接送还得辅导学习风雨无阻。想想上初中上高中的日日夜夜,老人把心都操碎了,上了大学,还得张罗结婚,结婚后还得管孙子。不知不觉中父母老了,老人对孩子的付出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自觉主动行为,当儿子的,有什么理由不孝教父母?不尊重父母,凭什么对老人发脾气,有什么资格说老人不如他人。

他人给过你1毛钱吗?父母是天下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必须孝顺的人,不是给点钱就等于照顾那么简单尽孝的事。是需要即孝又顺的。所以是中国人就要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义务也是责任。不孝就不配作人,这就是良心,人不孝敬生他养他的父母,还会对谁好?所以说,不孝的人,在中国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人人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