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为什么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一、为什么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理由如下:

首先书法展示了中国汉字演变和传承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再到草书、楷书、行书、一直延续至今。书法诉说的是汉字的发展史,各种书体就是多姿多彩的古老艺术。

其次,书法是书家关于线条和结构的艺术。

书法与绘画同源,绘画能艺术化表现自然和社会,书法艺术同样能够用书体和线条展现汉字独特魅力。

书法家在宣纸上,靠毛笔灵活的运动和墨色的丰富性,书写各种内容,艺术性地表达各种情感。

第三,书法还是一种实用艺术,各种装饰布置都用得上书法。

总之,中国书法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二、书法是不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三、中华文化促进会书法考级证含金量?

含金量非常高

中华文化促进会书法考级证含金量非常高,中华文化促进会社会艺术水平朗诵考级是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考级项目,中华文化促进会作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朗诵考级执行单位

有用的,这是国家认证的部门。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于1995年3月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核准登记,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文化促进会考级证含金量非常高。

四、中华文化的三大基因?

人类有文化基因么?樊和平从古神话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生意义、中西方文化的发生背景、文化胎记与文化基因的识别依据等角度出发,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三元色——血缘与地缘;情理与法理;入世与出世。

樊和平指出,血缘是与民族的生命根源连接的“脐带”,是中国人文化生命的起始,是共同精神家园的基础,呈现出独有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理想。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基因“情理”让社会成为可能。樊和平分析了家族血缘的逻辑、中国人的人性结构指出,情的本质是“只知如此,不可究诘”,“爱的本质是‘在一起’,是成为‘我们’。”“情”在于感“通”、感“动”、感“化”,其文化意义在于,它是德性与价值的源头、是“人我一体”的凝聚力,是超越时空的坚韧精神纽带。

那么,如何在世界中安身立命?樊和平指出了中国文化的第三大基因:入世。他认为,中国文化人生智慧之真谛就在于“入世中出世”,他解释了儒、道、佛“入世、隐世、出世”三位一体的自给自足的精神结构,指出,人始终在追求入世与出世一体的文化境界,达到“普遍存在与永恒”的终极追求。

五、中华文化六大特征?

01 中国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根基

中国文化主要发端于“靠天吃饭”的农耕生产生活,所以从甫一发生,就包含着一种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这从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传统造物和可考的祭祀礼制中都可以认识把握。

02 中国文化具有刚柔并济的中正品格

正因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这种“道法天地”的天人相合,所以能够从“天行健”和“地势坤”中获得自强厚德、刚柔并济的中正品格,以及儒道互补的文化特质与进退自如的生命智慧,进而形成中和之美、中庸之道等具有内在逻辑互证关系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03 中国文化具有崇文尚德的价值观念

虽说数千年来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之上,民族争战、朝代变迁几乎是周而复始地上演着,所谓的“太平盛世”大多长不过数十年,如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等。但或许正因人们饱受战乱之苦,才如此爱好和平,尊崇文化,重视仁义道德,礼敬家国天下,从而形成一种崇文尚德的价值观。

04 中国文化具有上下通达的生成路径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帝王将相、名门望族、才子佳人等作为统治阶级和主流话语权阶层,但最为根本的仍是满布山河大地间的万千聚落中最广大的“庶民”,他们充满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一个更多姿多彩、更富有活力的“民间”。

05 中国文化具有美美与共的开放胸襟

中国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源头不是单一的,发展过程也是多元共生的,故而能逐渐演化成一种对外部环境具有调适性、自身具备整合性并且充满内在张力的文化体系。

06 中国文化具有诗教礼教等美育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充满观物取象、阴阳相生等美的特质,传统人文教育和生活教育又大多具有独特的美感形式。

六、中华文化五大特点?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特点。以下是中华文化的五大特点:

1. 厚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所以具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文化中,历史文化传承十分重要,古代的文化形态仍然在今天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2. 经典。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包括《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等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血脉。这些经典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3. 四海一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中华文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亲友之间的兄弟情谊和社会大同的理念。这种关系是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的,所以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和海外华人之间特别亲密的联系。

4. 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拥有庞大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文学、书画、音乐、舞蹈、传统医学、哲学、宗教等等。这些文化形态使中华文化变得博大精深,非常有深度和内涵。

5. 和谐统一。中华文化非常注重和谐的相处方式,包括个体与自然、人际之间的和谐,尤其强调整体的统一性。这种和谐性使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一直保持了稳定的社会发展,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理念。

七、中华文化三大源头?

三大源头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

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长江文明,特别是长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甚远的影响着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是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已经7000多年,并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国文明的两大源泉。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等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文明。

  草原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是草原文化发祥地,不但分布有许多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如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等,而且拥有很多可以认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存,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被称为“红山诸文化”,这些文化表明在中华文明的起始阶段,我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使中华文化既有博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充满生机与活力。

八、中华文化的三大主题?

(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九、中华文化八大精髓?

1、大道至简。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这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2、大智若愚。“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3、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永不干涸。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5、厚德载物。德积够了,便可“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6、大爱无疆。爱是美好的源泉,爱是最美的语言,大爱到无疆的境地,让所有人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7、天道酬勤。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成事以勤为贵,上天也只眷顾勤劳和勤奋的人。

8、共赢精神。私欲利一时,共赢传千秋。共赢精神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传统也是最先进的精神,是全球社会最主流的思想,是人类信仰的核心

十、四大书法指哪些书法?

中国书法习惯上分为“正” “草” “隶” “篆” 四体。

正书不仅指楷书,还指魏碑。

草书则指以张旭、怀素等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还指比狂草规范一些的草书,称小草,以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为代表。另外,还有一种隶书的急写,称为章草。介于草正之间的则是行书。

隶书产生于秦末汉初,开始主要用于抄写公文,以求简便,后来也用于书写碑刻与摩崖石刻。

篆书则是甲骨、钟鼎、石鼓及小篆的总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