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历史评价?
翁同龢这个人,属于高干子弟,这可是真材实料的状元出身,曾经两任帝师,在晚清政坛上可是真正核心人物。如果说他一无是处,那确实是偏见,无才无能之人,是不可能跻身晚清政坛的,更不可能成为核心人物。晚清的翁同龢,公认品行不错,学问了得,而且还是当时的头号书法家,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学者型政治家。从政60年来,他曾经担任过国家多项要职,从主观上来说,恶事不多,为人还算清廉,被称为“清流领袖”。
对于朝廷大官,一般都会提及其做过的利国利民好事,翁同龢做得还不错,比如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案就是他平反的,他体恤民情,比如重修圆明园,他是反对的。他全力支持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推荐康梁等维新人才。最值得大家关注的是,他早就看清大清国已经处于衰败的状态,可谓是千疮百孔,改革是必须的,他愿意出头周旋,虽然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光绪皇帝
在当时的朝廷,翁同龢持的是中道主义思想,有时候比那些顽固派开明,但比起维新党又略显保守。虽然他是儒家信徒,但却不是那么迂腐。当时大家对他这个人的评价是,小时候就擅长察言观色,行事处世都非常圆滑。简单来说,这个人确实有小聪明,但格局和眼光不够。进入仕途以后,他基本上都是在中央的朝廷,身处各种漩涡之中,依然能够做到安然无恙,达到数十年不倒,说明他能够做到帝师这个位置,确实是胜任的。
翁同龢被称为“南派领袖”,属于江东士大夫集团的代言人。他曾经多次出任主考官,于是利用这个机会,网罗了天下名士为其门生,比如当年的文廷武就是他苦心设计的结果。后来发生的维新变法,康有为这种人之所以愿意将他打造成名义上的领袖,就是看中翁同龢这个人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影响力。
有人说翁同龢比较顽固,根本就是古板不化,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试想,如果翁同龢真的是这样的人,他如何能够在复杂万分的清朝廷中混得开呢?他的才华,他的设计,他在朝廷中所做的贡献,都是不简单的。当然,翁同龢本质上还是一介书生,属于文学之士,当个帝师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换作他当宰相,那在乱世当上,极有可能会误国。
细细分析他的日记,基本上都是一些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他重视个人名声胜过实务考量,比如只知道喊着爱国口号,实则不知道如何治国,而且为人有一种文人的那种自信自负。当然,他所处的环境太复杂了,包括面对的世界、人群都是错综复杂的,处处险象环生,这已经超过他所把控的范围。纵观他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中央朝廷当差,没有下过地方历练。长期呆在翰林院,他是人才没错,但只是写写文章,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可谓是开口道德,闭口心性。重温他的日子,你会想到这句话: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如果说到翁同龢的缺点,那就是他的心胸比较狭隘,基本上是有仇必报,为了报仇,甚至会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可不是“宰相肚子能撑船”。朝廷人人都知道,他与李鸿章之间,属于半生缠斗。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年他亲大哥翁同书不敌太平天国,最后弃城而逃,结果被李鸿章弹劾,原本这只是正常之事,但翁同龢为此事记恨了李鸿章一辈子。
为了报自己的私仇,他敢于搭上国家的命运,这简直就是误国。晚年的他,活得相当凄凉,据说他死的时候,按照惯例的治丧钱一分也没有,而他的政敌李鸿章死的时候,得到了很多追封,还被赐以白银5000两,两人之间的待遇可谓是天下之别了。
一场决定近代中国走向的甲午之战,结果大清惨败,从此万劫不复,对此翁同龢是负有重大责任的,并且他还让李鸿章变成了“背锅侠”,从这一点来看,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死了也难咎其责。算起来,翁同龢只知道纸上谈兵,意气用事,甚至一笔在手,似乎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结果空谈成风,国家遭受厄运。作为清流领袖,综合素质确实不高,只有口号和一腔狂热,没有权谋,而且特别容易被诱导,只知道口中喊着“主战”,讲话也是大义凛然,但做出来的事情,感觉就是“卖国贼”。可以说,类似翁同龢的这种人,实则就是知识分子当中的“精神义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