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书法的价值?
大汉王朝,历经426年,一幅幅风云变幻的画图,彰显出雄强雄浑雄壮的大气概。反映到艺术上,哪怕一座小小的汉雕,都尽显厚重、古拙、纯朴、至简的特点。说到书法,此时五体渐趋完备,俱融入了大汉元素。小篆之改良,隶书之定型,草书(主要指章草)作为辅助字体的普及应用,以及行、楷体也渐次形成。以至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以及书写大量经典碑偈石刻,开启了中国书史上第一个书法艺术的浪潮。
清代康有为慧眼独具,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曰,“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大汉朝确实产生了众多著名书法家,书史上列举颇多。如前汉的张安世、严延年、王尊、谷永、陈遵、刘穆、刘睦、史游,后汉的师宜官、曹熹、杜度、许慎、崔瑗、梁鹄、蔡邕、王次仲、刘德昇、邯郸淳等等。汉灵帝崇文好书,设“鸿都门学”,招聘天下文士,多达几百人,为书法艺术推波助澜。两汉大名鼎鼎、影响至今的大有人在。如史游擅长章草,作《急就章》; 蔡邕擅长隶篆,创制“飞白书”; 杜度崔瑗张芝,由章变草,创立今草“一笔书”; 曹喜创垂露篆、悬针篆,等等,高手济济,不胜枚举。
书法理论应运而生,涌现一批高起点的理论家,同书法兴起、发展如影如随,相互促进。较早的河南老乡许慎所撰《说文解字》,其中的《叙》篇,阐述了汉字起源、功用、造字原则以及周秦文字演变诸问题,应视作书法理论的基础之作。而崔瑗所作《草书势》,实开书学理论之先河。此文通过各种生动物象和富于生命意味的美感描述,对草书字形、笔势蕴涵的各种意象加以阐释,揭示了草书也是书法艺术生命力之奥妙,使书法由实用迈入了艺术的殿堂。一时间,叙述阐释各种书体的美感意象,蔚然大观。蔡邕的《篆势》、《笔赋》,王珉的《草书势》,刘劭的《飞白书势铭》,索靖的《草书势》,成公绥的《隶书势》,卫恒的《古文字势》等等。士大夫争相加入到书法、书评的行列,成一时风尚,势不可挡,有力地促进了汉代书法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
书家对各类书体的想像力、创造力增强,使之逐步完善,继尔成熟。如东汉王次仲变隶为八分,为俗隶注入艺术品质,形成了“八分书”。东汉末年的刘汉升,把规正字体加以改造,成为第一位以行书见长的书家。汉末张芝继承崔杜,整理章草、简帛草蒿等资源,继而定型草书今体,至今沿袭,虽经晋代拓展与完善,而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