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猛龙碑是什么书法?
北魏《张猛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额题楷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文正书,碑阳26行,行46字,后 4行为题名及年月。碑阴12列,行数不等。碑额正书 3行12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其用笔方为主,偶尔辅以圆笔。笔势平中有侧,峻而复和。魏碑多以横取势,体呈扁方,而此碑却以纵取势,气势魏然雄伟,结体中宫紧密,四周笔画舒展。全篇于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归于庄和。
作为魏碑楷书的《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末期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之所以成为书法艺术奇葩,就其历史根源来讲,北魏统治者为鲜卑族,由于地处险峻,天气严寒等地理原因,人的性格豪放,加上马背上的民族的尚武精神,反映到书法中来,就形成了北魏雄强劲健、豪放纵逸的一代书风。
拓本与原碑比对
在群星灿烂的魏碑石刻中,《张猛龙碑》立碑较晚,可以说《张猛龙碑》书写者是一位有才华的书法家,兼熔各家之长于一炉,写出了这种众长皆备、格调高古、艺术价值极高的书法艺术珍品。《张猛龙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博得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魏碑第一”。
历代书家评价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正书《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清杨守敬《平碑记》:
书法潇丽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道:
“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启功《论书绝句》评:
“《张猛龙碑》在北朝诸碑中,允为冠冕。……惟此碑骨骼清奇,富于变化,今之形古之韵,备于其间,非他刻所能比拟。”《张猛龙碑》风格险峻夸张且富于变化,自清以来,凡学北魏书者莫不奉为圭臬。
练习《张猛龙碑》的用笔方法
书法上的用笔方法,是指书写者运用手中之笔书写点画的方法,它包括握笔、掭笔、落笔、行笔、收笔等几个主要环节。这里,主要从临习的角度探讨落笔、行笔和收笔。
该碑运笔可概括为“严谨有序,沉着痛快”八字。横画方正起笔、转折处方棱及点画呈三角形等特征,此碑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亦方亦圆,方圆结合,变化多端。在具体字形中,有很多精妙而不可言传的变化,生成特殊韵味。笔画长短、粗细、轻重的变化,在调节整个字形结构和气息。
1、 落笔
《张猛龙碑》虽属方笔一路,它的落笔方法非常独特。以横画为例,书者须先捋笔杆捉稳,然后笔锋按上右下左的角度入纸稍驻,留出缺角,再用腕力捋笔锋下顿,完成人们常说的“横画竖下”的阶段。
2、 行笔
我们细心观察此碑,其中几乎无一笔画像唐楷那样平拉直过,笔画中往往有明显的阶段性,尤其是两笔交接之处,更显得粘连粗重,行笔有明显的驻笔所致,行笔要用好腕力。方法是将笔锋拨至笔画之中,笔杆要略侧于行笔相反方向,取逆涩之势将笔前移,因此行笔中要随时注意停停进进,能做到留得住笔的行笔原则。
按照点画形态粗细可分成轻、重和轻重相间三种情况。轻笔如玄”、“熙”、“让”三字,不论笔画多少而皆细,“玄”字可能有风化的原因“世”、“晋”为重笔,粗细对比强烈。
3、 收笔
收笔的要领是依形回收,即行笔至笔画末端以后,先略停顿,然后迅疾回扫。这一动作有两种用处是填充行笔未满之处,使笔画饱满有力;二是借回扫之力将后拖的笔锋重新调正,以利于下一笔画起笔。
字体结构
全碑结体用“皱侧生姿、峻拔清虚”八字来概括,展现出竭尽所能的变化。
结体取势是通过横画、钩画、撇画以及撇捺画互动四种情况来完成。在通常情况下,字中横画呈水平或平行状态,是字形整齐美的要求,《张猛龙碑》却有巧妙变化:横画一般都斜向右上方,当字形中有几笔横画时,往往有意使其中一些横呈水平状,与其他横画不平行,处理极为巧妙,看似矛盾而不和谐,细细品味却充满和谐美之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