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崔浩有后代吗?
正史无载,不外乎两大可能,一是无嗣,二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为史书所记载。对于第一种可能性,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有六:
一、崔浩作为当时北朝士族领袖,大士族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经学传家的大儒家,北魏太祖、太宗、世祖三朝重臣,他的事业、名望、家学、财富及封建伦理要求他必须为崔氏一族留有血脉。
二、我国古代也有兄终弟及的传统,但崔浩的两个弟弟,一个早逝,另一个也高官封爵,另立门庭,自然不必死等着白马公这个爵位。而崔浩与其几个堂兄弟崔颐、崔模的关系又不和睦,当然不会把爵位传给他们。因此,崔浩要使家族的门第得到传承,必须要有自己的子嗣才行,哪怕只有个女儿。
三、崔浩信奉道教,而道教不像佛教有色戒一说,而且道教有些派别还研究房中之术,所以崔浩在宗教思想层面上也没有不要子嗣的道理。而且崔浩历经北魏太祖、太宗、世祖三朝不下四五十年,在其族灭之时,五六十岁也是应该有的,这在那个历史时代也算是长寿,自然有充足的时间来生产下一代了。
四、崔浩的两任妻子,皆为太原大族郭逸之女。太原郭氏同样也是门第高深的世家大族,他调教出来的女儿,自然也应该知道为夫家生儿育女的重要性,尽管大郭早卒,可能没有生育,但小郭却伴随崔浩终了,应该有为其夫生子的可能性。即便是小郭信佛,自己不愿生育,但从封建礼教和妻子的义务出发,她也会为崔浩纳妾,代替自己为崔氏传宗接代。因此,从女方来看,为崔家生育也不是问题。
五、正史中载,因国史案而与崔浩一门一起被族灭的有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三家皆是崔浩家的姻亲。崔浩的母亲出自范阳卢氏,崔浩的妻子出自太原郭氏,那河东柳氏则很有可能是 崔浩儿媳的娘家。因此,可以判定崔浩有子。
六、从最坏的方面讲,假设崔浩本人没有生育能力。他也完全可以从宗亲中过继一人为自己的子嗣,这在伦理上也是讲得通的,而且也有先例可引,如王敦收继了族子王应为自己的继承人。
因此,崔浩无子嗣的假设基本可以排除。
那么,为什么正史中会没有崔浩子嗣任何记载呢?按理说,凭着清河崔氏的门第,崔浩本人的名望,崔浩之子应该早早进入官场、少年成名才对,怎么会在正史中寂寂无闻?有如下几个可能性:
一是崔浩可能只有女儿,那么女子在正史出现的可能性自然大大降低,默默无闻也是合理的。不过这种可能性成立的机会不大,即便只有女儿,自然也会有宗子过继给崔浩来继承家业,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个继子也可以凭借崔浩的地位取得名望,最起码在崔浩传中留名。
二是崔浩之子尚小,未及出仕就赶上国史案而随崔氏无远近被诛杀,来不及博得声誉。不过根据上面的判断,崔浩之子娶妇于河东柳氏,那么崔浩之子应该不是稚嫩孩童,而是青春少年了,那么自然可以凭借父亲的地位而外放为官,或者到皇帝或诸王身边做侍从之官,走其父发迹老路,所以因少无名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是崔浩之子因为某种机缘,在国史案时成功从朝廷对诸崔的抓捕中逃脱,从此“逍遥法外”,朝廷因为没能抓到他,恼羞成怒,索性让有司将其名字从各种档案中抹去,世上从此再无此人。
其二,崔浩是国史案的主要打击对象,夷灭其亲族应该主要是其政敌的发泄方式而已,既然首犯伏法,逃脱之人也没有对他们构成威胁的能力,那么追逃自然不需太紧。何况曾为崔浩说情的高允,与崔浩主要政敌太子晃之间的关系很不错,对太子晃很有影响力,当然可以劝说太子不要赶尽杀绝,况且清河崔氏是河北士族的一面旗帜,太子晃要争取河北士族的支持,自然也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从直接促成国史案的太武帝方面来说,崔浩毕竟是他从小看到大的恩师,他一统北方的首功之臣,因此君臣情谊还是有的,既然崔浩之子逃脱,太武帝自然有可能念在往日情分上,在盛怒消退之后网开一面,不会督促太紧。这点也有史料可以作为参考:魏主既诛崔浩而悔之,会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笃,或传已卒,魏主悼之曰:“李宣城可惜!”既而曰:“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太武帝后悔杀崔浩了,自然有可能对崔浩之子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