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寿州古城故事:梁t与淮南寿县

【寿州古城故事:梁t与淮南寿县】(经典赏读@ 上官皖儿)

梁t,字闻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亳州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梁尔禄,国学生;父亲梁接孟,候选经历;兄梁峰,以文章书法闻名于江淮。公元1771年,六十二岁的梁t就任寿州循理书院。

梁t幼时聪颖,四岁诵《毛诗》,十二岁遍读经史,乡人以神童目之。1762年(乾隆壬午)中举,1763年起任咸安宫教习六年,期间因书法超卓被成亲王永w赏识,随即名扬于当世。晚清大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对其作了高度评价:“山舟(梁同书)领袖东南,闻山(梁t)昌明北宇,当时有南北二梁之目,诚为墨林之双璧。”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梁t以“成安宫教习期满引见,旨以知县用,原选四川重庆府綦江县知县,具呈亲老,奏明改补近地,今签掣湖北宜昌府巴东县知县缺”。湖北的巴东县历来属于“冲、难”之列,以地处要冲、县政难理而知名,官员们唯恐避之不及。梁t上任后长时间面对风俗不纯、犯罪多发的局面,可谓苦不堪言,本是一介书生,误落于俗世之中,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间小儿,大违其本愿。上任才两年,他即以家有老母需要侍奉为由辞官,转而前往寿州循理书院课徒为生。

“梁t是受寿州知州张佩芳的邀请就任循理书院山长一职的,并于乾隆三十六年的夏天到任。”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他在与友人书中写到“前月芙园赴炉桥时,以方到书院,诸务匆忙,未暇修候,曾属代致鄙意,并候近安”,因忙于整顿书院以至于无暇与友人晤面,可见其勤于教学;期间因老母去世曾短暂回亳,“去夏至寿,仅两月即返舍安葬先灵,地尚平妥,因道远概未讣报”,此后的日子里,梁t就常驻循理书院,直至终老。

据《寿州志》载,“院长梁先生t教诸生必以正,而尤长于书,今寿子弟之学书者能通晋唐法,皆先生教也”,一时之间,士风丕振,科举联翩,慧眼识才的知州张佩芳因文政突出升迁而去。寿州的十五年(1771-1785),同样成就了梁t的千古美名。任职循理山长时期,是他书风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从起初的学赵、董,到最终学李、欧,经过了十五年的探索,其书风的转变由“从圆至方”,“化转为折”,最终成为一代大家,为后人所景仰推崇。

梁氏在世之时以书写碑版而名满天下,在清代中叶堪称首屈一指。从其传于后世的碑刻作品年代来看,尤以寿州时期作品数量为最甚。《承晋斋积闻录》中记载其所书碑版共五十三块,而寿州独占十五块:循理书院碑、八蜡庙碑、先农坛碑、真武庙碑、白龙潭龙王庙碑、刘黄二公祠碑、奎星楼碑、城土皇庙碑、孙氏乐输记碑、报恩寺碑、赵松雪七字跋、阴骘文碑、裕备仓记碑、太上感应篇碑。寿州时期的作品数量之多,书刻之精,他地所不能比肩。其中循理书院碑、报恩寺碑为梁t代表作品。近日寿县一中重新仿刻循理书院碑立于新建书院之内,既丰富了校史,又可供学书者观摩,可谓善事一桩。

一百多年后,同样以书写碑版名重一时的乡人张树侯在《淮南耆旧小传》中这样评价梁t:“生平专规摹李北海,然能自出机杼,不为所囿。风神韵味,殆如碧梧翠竹。清和宜人,固非依傍一家门户者。所书以行草为胜,大楷次之,意在传世。尝赁二刻工,所至随之。以故梁书石刻,皆精绝。”精绝二字,极为得体。

梁t是乾隆时期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他在寿州讲学期间有意带了一批书法弟子,将其一生的学书心得倾囊相授。“吾课循理书院十余年矣,忆初至时,以执笔之法授人,无不谓为古人执笔不必尽如是,且诬以为欺人,及今得吾执法而字学长进者有数人,而人始息其讥而信之矣。”其弟子中著名者有张佩、萧景云、姚扬等人。张佩字半舫,得其韵藉;萧景云字亦乔,亦字雪蕉,颇能具体;姚扬字谷,于韵藉稍有不逮,而其逋峭处似远过之。这些与寿州地区后来习书之风大盛,成为中国有名的“书法之乡”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