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卖画是什么行业?

一、卖画是什么行业?

卖画是指卖画的人,古时候是指卖画的人,就是画家,把自己的手艺,就是擅长的手艺卖给懂得欣赏的人,同时带给别人眼睛的满足,和心里的舒服,说不定能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会,你正好擅长,别人正好专业,各取所需,你需要钱,别人需要有水平的画,你成就别人,别人成就你

卖美术用品及书籍属于零售业;创造美术作品属于艺术行业。可以说各个行业都会需要美术相关专业的人才,比如广告业需要艺术设计的,建筑业也需要建筑设计师也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哪怕医院要做宣传也会需要平面设计师或者广告设计……太多了,纯绘画类就更多了,

所有艺术品面世后第一次进入的市场,叫一级市场。其中画廊是一级市场的中坚力量,最重要的主体。因为画廊会直接从其代理的艺术家那里拿作品来售卖,卖画以前叫古玩字画,现在叫收藏艺术,其实也就是个生意买卖,买卖就是挣钱的行业而已。

二、朵云轩是干什么的

上海朵云轩(集团)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上海的河南路旁新开了一家笺扇商号――朵云轩。朵云轩初营苏杭雅扇、诗笺信纸、文房四宝,书画装裱等,后又发展出木版水印、书画中介等业务,凭借优质的产品和诚信服务,朵云轩很快跻身沪上主流艺术圈:张大千初来上海,朵云轩介绍他投名家曾熙门下;沈尹默不为人知时,朵云轩慧眼识才,大力推介,助其声名鹊起;章太炎喜用“朵云轩属云”宣纸画笺泼墨挥毫;张爱玲在名作《金锁记》开篇,把记忆中的月亮比作“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鼎盛之时,朵云轩代理书画家达数百人,“书画之家”“江南艺苑”的美名不胫而走。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风雨和阳光,完成国有化的朵云轩作为沪上艺术品行业代表性企业最终走向发展壮大,在那个斯文扫地的动荡年代,朵云轩勇担文化使命,恢复和发展了传统的木版水印技艺,并坚持开展书画收购业务,抢救、收藏了大量民间流散珍贵文物。1978年,在朵云轩基础上成立上海书画出版社,开始了与书画出版业务“一体两翼”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朵云轩已成为上海艺术品行业无可争议的龙头企业,“门通九陌艺振千秋朵颐古今至味,笔有三长天成四美云集中外华章”正是朵云轩的写照。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春潮初涌,朵云轩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书写了中国艺术市场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1992年,朵云轩注册成立中国大陆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1993年,朵云轩敲响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开启了中国艺术品市场20年高歌猛进的历史进程。此后直至新世纪头十年,朵云轩又率先进军多个艺术品新兴业务,形成涵盖拍卖、门店销售、古玩、艺术经纪、电子商务、艺术教育、艺术会展及木版水印制作经营的艺术品产业链,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领跑者。

朵云轩始终没有停下改革创新的脚步。2009年,在原上海文艺出版集团部署下,朵云轩从上海书画出版社裂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并走上集团化发展道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百年老店激发巨大创新潜能,率先从传统业态向现代艺术品经营企业转型,并实施品牌扩张战略,成功布点济南、

杭州等地。朵云轩经营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1年12月,自筹资金数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朵云轩艺术中心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徐汇滨江地带开工,将与东方梦工厂等国际传媒巨头共同打造世界级文化艺术产业带,建成以海派书画为旗帜,聚合高端艺术商务、艺术金融、艺术地产等多业态的综合性艺术空间和上海高雅文化新地标。百年朵云将在这个大舞台上舒展身姿,踏上新的征程。

三、培育市场主体是什么意思

全国首创集中定点屠宰

“一把刀杀猪、一口锅烫毛、一杆秤卖肉”。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深圳屠宰业仍然是传统的屠宰业,自发的私宰网点遍布市区,不仅技术落后,食品安全卫生更无法保障。在当时李广镇副市长的特批下,时任深圳市工商局(物价局)副局长的龚培连同兄弟部门一起创议、订立了变“千把刀”为“一把刀”的思路,即定点设场、集中屠宰、集中检测。在这一思路的推动下,市工商局与贸发、肉检等部门分工合作,排除阻力,掀起了深圳乃至全国第一次肉食品生产、经营的监管改革。结果是,深圳全市只在清水河设立一家定点屠宰场,实行生猪集中屠宰、集中检测和定向批发,同时按深圳特区的差率控制办法改分散议价为统一订价,市民吃上了安全无公害、价格合理的“放心肉”。

龚培连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当时的国家内贸部部长在厉有为书记陪同下还专门来深圳考察,随后在北京试点,进而推广到全国。

多个“第一”成为全国市场建设样板

改革开放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各省市的经营者纷纷跑来深圳办个体、 集体、内联、独资、合资、合作等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种五花八门,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在内的分类多样、功能齐全的市场,此时呼之欲出。龚培连表示,在市场培育过程中,同兄弟部门密切合作,使深圳在多个领域创下了全国第一,并成为国内其他省市的市场样板。

1991年5月,全国第一家保税生产资料市场――深圳市保税生产资料市场成立。8个行业19家公司的贸易行经工商部门核准后进场设点,经营保税生产资料业务。深圳工商部门还引导经营者采购质优价廉的进口商品,同时协调相关部门为保税区内经营者减免各项费用。据统计,当时深圳保税市场的价格比香港还要低5~10%。这促使特区企业直接到该市场购买所需的进口生产资料,在提高特区市场对外开放度的同时,推动了深圳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991年6月,全国第一家生产资料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成立。当时曾任监事会成员的龚培连告诉记者,深圳工商部门当年参与了该交易所的前期调查论证、研讨分析和相关管理规定的制定工作,并核发了48家会员单位经营资质证照。成立后的交易所面向国内企业,经营国家指令性计划外产品,如铜、铝、锌等常用有色金属。

几乎同时,全国首家动产拍卖行也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字画等工艺品首次得以进入市场。时任监事会主席的龚培连表示,成立动产拍卖行的想法来自于对香港市场的考察。他当时有幸参观了一位大律师的工艺品拍卖行,深受启发。“一件工艺品本可卖到1000元,离开拍卖行,它也许只能卖10元钱。”动产拍卖行的成立,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和相关协会前来观摩、试水,并纷纷效仿。据粗略统计,深圳动产拍卖行的拍卖品共涉及十四大类500多种,成立4年多时间里拍卖总成交额达到2000万元。

积极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

深圳建市初期,市工商局的注册登记工作主要服务于招商引资。龚培连告诉记者,那时候深圳的许多企业对什么叫法人,什么叫股东,什么叫股份、集团还十分陌生。招商引资难度更大,外商来深圳不容易找到合作对象,不敢盲目投资,只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场地租金,选择“三来一补”项目;深圳企业不清楚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也担心被外商欺骗。“没办法,那时只能推着企业走。”

深圳工商部门渐渐意识到,要想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帮助企业完善运作机制,促使其形成按国际惯例运作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尽快与国际接轨。在深圳国营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中,工商部门积极参与股份制改造方案和上市公司的审批,对股份制改造的公司章程和登记条件积极审核把关,依法合理界定企业股份关系,规范企业内部组织。

同时,该部门还积极扶植企业集团的发展,支持大中企业走专业化、集团化、跨国经营的道路;积极支持企业集团开办财务公司、科技开发公司等直属职能机构和多功能企业,使其真正形成集资产经营、市场开发、科技进步、利润结算、服务于一身的集约化、多元化企业。龚培连表示,那一时期,国内还没有集团公司,深圳组建集团公司的条件也比广东省苛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培育出更优质的、能走在国内前列的集团公司。”

这一时期,该部门还大力扶植大中型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康佳”、“飞亚达”等一批享有盛名的商标都在此时诞生。

改革登记制度,放开企业手脚

“打个比方,开办一家制鞋厂,先要通过贸发局等若干部门审批,到了工商局,鞋带还要当作单独一项经营范围登记。”龚培连坦言,“当时的企业登记管的就是这么死,一家企业经过多个部门审批后再到工商部门审核发照,不知要经过多少个月,市场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了。”龚培连把当时这一客观状况比喻成“捆着手脚下海学游泳”,根源在于深圳的企业登记审批制度没有与国际接轨。

1993年3月30日,对龚培连而言,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市工商局就刚刚获市政府批转出台的《深圳市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规则》举行新闻发布会。该规则突破了原有的企业登记制度,由审批注册制改为国际通行的核准登记制,并大幅放宽经营范围的核准规定,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松绑,经营中拥有更多的灵活性,提高了应变能力。根据这一规则,企业登记时限缩短了1/3,外资企业开业登记时限甚至缩短了4/5,提交的材料也从14种减少到7种。企业登记实现了咨询-受理-初审-核准-回复的一条龙服务脉络。

新闻发布会吸引了数十名中外记者。深圳商报第二天进行了专题报道;几天后,相关新闻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华人报纸上。仅仅一周后,市工商局受理了700多家企业的登记申请、1800多人次的现场咨询。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今天的龚培连嘴角依然挂着一丝兴奋的微笑。

“管生”“管死”还要“管活”

“我们要管生,让企业生得又快又顺;我们也要管死,让害群之马死得其所;我们还要管活,让其活得富有青春活力和魅力。”这是龚培连当年对深圳市场管理原则的论断。他认为,就一个市场、一个企业而言,其“生”、“死”、“活”,是固有的规律性命题。“生要优生,死要死得其所,活要活得健康、活得有效益。”为此,他在长达13年的工商物价部门领导工作中不断探索。

“管生”,深圳在国内率先实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改审批制为“准则登记制”。根据政府定期发布的产业政策,企业依照相应的“准则”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登记,不必经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审批(除专控、专营外)。

“管死”,在改革开放初期,多种市场、货币、价格形式并存又相互影响的特殊市场环境下,深圳工商部门切实加强企业倒闭、清盘、注销及对不法经营行为日常清理等工作,不断净化市场环境,力争让“死者”死得其所。

“管活”,是市场、企业的美好愿望,也是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寓监管于服务的体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龚培连便在深圳工商物价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开始了积极探索。“热情的红娘、聪明的参谋、高明的医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设深圳‘购物天堂’”,对于当年提出的这些服务口号,老人如今仍记忆犹新。此外,他还从培育市场体系、完善价格体系、建立咨询听证制度、改革传统管理手段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政府对企业、市场的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