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热词和事件?
一、2021年度热词和事件?
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年度十大热词”,分别是EMO、YYDS、破防、元宇宙、碳中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祝融号火星车、共同富裕、双减。
在这些词当中,有些,一看就一目了然,也有一些,可能还得给大家解释一下。
EMO
比如说,这个EMO,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多见于年轻人使用。当一个人说“我EMO了”,他的意思是,“我有点小情绪了”。
再来看看YYDS,它是“永远的神”的缩写、词语来源于前电竞职业选手在直播中多次说的“uzi永远的神”这句话,因此创造了缩写语“yyds”。后来常被粉丝用来赞赏自己的偶像。
如今,yyds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不仅可以用来赞美人,也可以用来赞美一切事物 。
双减
“双减”指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意见发布后,其效果堪称震撼,不但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有效遏制了校外教育机构的无序发展,而且也让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重新思考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破防
“破防”原指在游戏中突破了对方的防御,使对方失去防御能力。现指因遇到一些事或看到一些信息后,情感上受到很大冲击,内心深处被触动,心理防线被突破。
比如:孟晚舟回国,网友破防了。
元宇宙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
在这个数字虚拟世界里,除了吃饭睡觉,诸如身份认同、货币交易、社区归属感、职业发展等等个人和社会的需求,都可以和现实世界一样得到满足。
除了这些新潮的网络流行语,还有些高频出现的词,记录着网友们一年来关注的热点和社会大事件。比如下面这些词:
内卷
内卷指非理性内部竞争,通俗来说就是“被竞争”。举例来说,明明大家都可以睡到8点起来读书,但因为有人提前到7点,有人就再提前到6点,有人再再再提前到5点……最后导致所有人整晚都不睡觉的读书。
凡尔赛
源自漫画《凡尔赛玫瑰》,在当下引申为一种自诩的贵族精神,用来指有些人在朋友圈中以故作委婉、先抑后扬的话语方式,炫耀自己精致优雅、与众不同。
野性消费
该词汇的大火是和运动品牌鸿星尔克相关。鸿星尔克因为为河南灾情,捐款5000万,被支持的网友疯狂下单购买。以至于鸿星尔克自己都出面来呼吁大家,要理性消费。由此,网友创出对应的词“野性消费”,表示自己就是想要任性一把,不计后果的买买买。
每年的热词象征着一代人的青春,也记录着那些年的流行用语和社会大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热词已经成为经典,而有的则成为了过去式。
二、张义胜的百科名片
现为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华夏画院副院长,北京中和百年书画院秘书长,中国长城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道网执行主编,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北京书协会员,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艺委会研究员,中国硬笔书协艺委会委员,褒禅山画院副院长,《品味水墨》、《大别山书画报》副主编。
三、古代都城选址的一般要求
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有:
1、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2、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3、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扩展资料:
都城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国家的“缩影”。因此,我国历代王朝都把都城建设作为重大国家工程。
从考古情况来看,我国历史上的都城选址与规划理念反映了“择中建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历代王朝的国家认同。
这一历史文化理念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王朝、不同族群最高统治者的国家认同。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中华”均源于此,它们多见于先秦以来的文献记载。
不但都城要“择中”而建,作为都城政治中枢的宫城也要“择中”而建。至于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物化载体――大朝正殿,又在宫城之中处于“居中”“居高”的特殊空间位置。
都城之于国家、宫城之于都城、大朝正殿之于宫城的一系列“居中”设计理念,突出了“中”的文化基因、“中”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正、中和、中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都
古代一般都是根据以下几项要素,来确定建都地址的:
第一,地面要平坦开阔。都城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没有开阔的原野是不行的。只有建筑在比较平坦开阔的地方,才便于都城的布局和发展,也才有比较方便的交通系统和发达的农业生产。因此,我国古代的著名都城,特别是统一王朝的五大都城,无不位于平原上。甚至疆域面积较小的区域性政权的都城,差不多也都位于境内较大的平原上。例如,山西境内的太原、大同、临汾,便都是在地势比较平坦的盆地内,四川的成都更是居于全省主要平原的腹地。只有少数都城建在崇山峻岭之中,但这并不是统治者乐意选择这种地形建都,而是境内地形都是如此,平地较少,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即使这样,这种都城仍是建在境内地势稍平的地方,例如河谷。
就同一都城而言,地面状况的变化也会引起城址的变化。西汉和隋唐的都城长安都在今西安市,但两城城址不同,变迁的原因就是隋唐要寻找较为开阔的城址。汉长安城在龙首原北原,北临渭河。汉代以后由于渭河向南摆动,侵蚀北原,北原面积缩小。因此,隋建大兴城时,把城址选在平原面积较大、便于都城发展的龙首原南原。
第二,水源要充足。都城人口稠密,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帝王将相的宫殿园囿、沟渠池塘,需要涓涓的绿水加以美化点缀。近水择址,也可为灌溉和航运提供方便。因此,水源对城址的选择有很大影响。由于水源的原因,我国的古都无不是设在大江大河旁边。西北干旱地区河流较少,但古都也都是在水源较为丰富的绿洲上。此外,水源的变迁往往直接导致都城城址的迁移。元朝兴建大都,不取金中都城旧址而选择在它的东北郊建城,原因就是金中都城所依赖的水源--莲花池水系已不能满足新首都的要求,不得不移动城址,以使用新的水源--高梁河水系。
第三,交通要通畅。要将统治者的命令迅速送达全国各地,来自全国的信息较快地反馈到都城,东西南北的物资尽快地输送到都城,都离不开优越的交通条件,首先是良好的地理位置。战国时,秦国的三个都城雍、栎阳和咸阳,都排列在渭河北岸,主要是因为渭河之北有一条平坦的东西大道,可以直通到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晋国。虽然渭南也有一条道路,但却不如渭北的重要。北京在古代之所以发展为华北北部最大的城市和著名古都,原因之一就是位于中原北部通往东北、蒙古高原和山西高原几条道路的连接点,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古代,利用河流进行水上运输是最为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但不少都城周围缺少可供航行的河流。为此,朝廷往往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开挖运河,以弥补天然运力的不足。因此,战国魏惠王迁都大梁的第二年,就开挖鸿沟,沟通黄河和淮河间的主要水道。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一年,便开通济渠和大运河,使船只可在洛阳下水,入黄河和淮河,直下江南。
第四,周围要山环水绕,便于防守。为了确保都城的安全,不至于轻而易举就被敌人攻占,历代王朝都要求都城所在区域是险要之地,今西安之所以成为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其所在的关中区域山环水绕,易守难攻显然是原因之一。不仅如此,都城的四周最好也有险可依,以资最后的抵抗。建于西安附近的古都,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西汉、北朝、隋、唐的长安,城址都没有越过灞水,原因是要“临河以为渊”。因为这些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东部,南北流向的灞河无疑是一道天然屏障。隋朝营建的东都洛阳,南望伊阙,北据邙山,东临e[chan潺]水,西接涧河,洛水中贯,显然在选址时已考虑到防御的需要。
如果不具备山环水绕的地理形胜,便只好在都城周围屯驻重兵,借助于血肉长城,由此就要大大加重都城对外地粮食和物资的需求程度。北宋初太祖之所以打算迁都洛阳或长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东周)、汉(西汉和东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他担心定都开封,屯驻重兵,必然要大大加重人民运输漕粮的负担,“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dan单〕(意思是用尽)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
第五,所在区域经济要发达。都城既然是全国人口最多的都市,消耗巨量的粮食和生活用品,而古代长途运输又是如此不便,如果都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就可以减少对外地的依赖程度。因此,古代都城的所在地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上节已经指出,唐中叶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所以统一王朝的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迫使都城向东向南移,先是迁到靠近江淮的开封,然后干脆迁到位于江南的南京。就全国总的经济格局而言,都城需要位于或靠近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就次一级的区域来说,都城所在地也应该是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战国时,秦国把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主要因为栎阳所在区域多盐碱泽卤地,没有经过长期的开发改造,经济落后,而咸阳一带人口稠密,开发早,终南山物产丰富,取之不尽。元明清的都城北京虽然已不是经济重心地区,但所在地也是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第六,山川要秀丽,景色宜人。古代帝王在志得意满,饮甘餍饫[yanyu厌玉]之余,还要纵情于声色犬马,田猎游乐。他们不仅在城内修建了大量的宫殿楼阁、沟渠池塘,还在城外大造离宫别馆、禁园御苑。古今闻名的游览胜地西安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和杭州的西湖、北京的西郊,当年都是帝王纵情游乐的地方。由于这一原因,历代统治者在选择都城地址时,往往也要求都城及其附近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明朝人谢肇J在《五杂俎[zu祖]》一书中分析南宋高宗定都杭州的原因,甚至说:“高宗之都临安,不过贪西湖之繁华耳。”即西湖周围的秀山丽水是促使高宗定都杭州的主要原因。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我国古代都城建设都有周密的整体规划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正朝夕”,“水地以县”,天子之国应“方九里”,“旁三门”,“有沟树之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五雉”等。这一系列要求正是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礼制”的体现。根据这些要求所营建的都城,一般具有方正严谨,左右对称,棋盘式布局等特点。帝王深居宫中,远离市,幽静、安全,又足以体现帝王之尊严与天下归一的愿望。商业集中,便于贸易;百姓居小巷之内,既安静,又便于治安管理。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条庄严、笔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是堂堂正正的对称街区,城中部有层层叠叠的紫禁城宫殿群。整个北京犹如一个完整的协调的艺术品,结构严整,层次分明,布局井然,设计匀称,棋盘状街区格外古朴、完整、协调,还有大量方便舒适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与静谧、优美和凝聚着古老历史的胡同。北京的这一古都风貌,被丹麦城市规划学家S・E・R・休森称为“世界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城市专家E・贝康称它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西安的汉、唐都城,也具有上述北京古都特点,只是在宫廷、街区布局、古城设施等方面因经过几次迁址,遗址破坏较严重。但城区及其附近地下仍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文物古迹。
一看地势,敌人不易进攻的地方.二看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