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杨涛的艺术简介

杨涛,1970年出生,安徽宣州人。学士、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和研究。

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

为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全国青联文化艺术界别副秘书长;

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常委;

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泠印社社员;

北京印社社员;

中华爱心火炬基金副秘书长;

全国模特之星大赛评委;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社会教育与社会关爱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国际重大展览并获奖。有《看图学篆刻》(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合著)、《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杨涛》(中国书画博览,2008年)、《杨涛书法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出版,并完成《中国佛门书法之流变》、《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等论文撰写工作。

当代专业人士评价:

启功(国学大师):

结构森严,用笔遒丽,气息古淡,直入晋人堂奥,实乃青年之翘楚。

王镛(中央美院教授、中国书法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操控有余,纵横无碍

其书法将神采与形质关系处理得很和谐,而且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路,很顺畅。在传统与个性上,能看到二王的东西,也有自己的个性,有些变形,在不知不觉中融合的很融洽,让人接受了。另外杨涛对草书的要求表现的比较完整。我们看到很多草书实际上用的不是草书的章法,包括林散之先生,他的草书章法就是把行书连一连,没有打破独个字的造型,形成整体感,而杨涛的有些草书却表现的比较到位。

何应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家)

杨涛作品纵逸浑朴,开合大,抒情性强。腾荡流贯的意气,与对比鲜明而又整体完满的篇章形式,互为表里,交汇统一,在诸多形式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处理上,既丰富有自然,既必然又偶然,既大器又不失细节,表现了他融通碑帖,以情掣笔,操控全局的出色能力。

沃兴华(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常务理事、著名书法家)

杨涛先后就读中央、中国两所美院,好学深思且功夫深厚,得两院之精华,他的书法帖学根柢,融入碑学,对传统广综博览,且思维开放,不拘泥,强调大小正侧,参差穿插,又能收放开合,极夸张变形之能事,在章法上注重疏密关系的重现组合,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构成能力。

石开(中国书法院研究员、著名书法、篆刻家)

杨涛书法恣情任性,狼籍放浪,追寻远古精神的放旷,再现两汉六朝的浪漫。

其书法能在变形中写的轻松、自然,点画的质量非常高,又能表现出一种倔强情的性情。

曾来德(中国画研究院书画部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常务理事、著名书法家)

杨涛是当代青年书法家杨涛是当代青年书法家当中最优秀,也最有才华的极少数书家之一。从杨涛的书法风格来看,他承袭了“二王”书风的俊雅清健一路,对传统帖学下过极深的功夫,他的作品气很畅,力很足。尽管杨涛的创作涉及篆书和隶书,但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行草书,圆转自如,气韵生动,中锋用笔的质感非常突出。从结字造型和布白构成关系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杨涛对现代艺术形式的研究和探索,他在传承“二王”帖学精神的前提下,注重表现当代人的个性和审美趣味,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意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就书法创作而言,可以说,杨涛已经达到了这个年龄阶段最成熟的程度,这样的书法家在一代人中不会很多,杨涛是其中少数的几个人之一。

张景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协主席)

杨涛的作品是很有情趣的,表现出抒情性,线质的表现,节奏的变化很大,而且在当今小行书成风的的状况下,能写出这么大的字,抒情性这么强,变化这么大,真是很可贵。杨涛的大草作品中的才情,能给当代书坛一种启示作用。小行书能体现才情,但能把大行草写到这种程度的,可以说廖若晨星,太少了。特别是当代书坛最高奖“兰亭奖”评选中有这种遗憾。

陈国斌(广西书画院院长、著名篆刻家)

杨涛这位久居京华的才俊,机智及淡淡的优雅在创造中表达书法这个受伤的文明,需要青年人抚慰它被庸俗化所重创的伤口。他有足够机敏的手感和功力,使用宿墨化混沌为秩序,完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和寄托。语言显得如此生动力活泼而又引人入胜,这不是怀旧,而是新的添置。

田树苌(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杨涛的作品取法魏晋,在线条的安排、黑白关系上,包括有些字在行草的结合上、画面的大效果上、用墨的润燥上,大关系处理的很好。

徐正廉(著名篆刻家)

杨涛的作品是传统意韵与时代意境的结合。

刘墨(北京大学博士后、著名艺术评论家)

现代人对于书法艺术的选择,已经有了太多的余地:经典、民间、流行、时尚,除了固有的书法参照系以外,甚至还有西洋与东洋。不过,真正使杨涛受益极深的,是取法于魏晋书法。魏晋书法所具有的粗服乱头在今天人看来,显然具有某种“现代意味”。因为当我们剔除了其中的实用性,而只关注于那些书家用心去解构、拆散、打破文字的方式,一种全新的视觉图像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杨涛对形式的感觉是敏锐的,点线在他的笔下可以任意开合之、聚散之,整整斜斜,透过文字的表象,可以看到他笔下的诡奇与幽逸,以及他更爱向神秘的、不可测的、恍惚的、暗昧的、素朴的、重拙的、潜伏着无数的可能性的生命情境,想往着一个形而上的异域之境。杨涛也刻印也画画,但书法似乎更能体现他对于审美所具有的烂漫梦想。创作之前,他认真思索、策划,但创作之际,他却总是憧憬着一种玄渺、虚灵而又难以捕捉的素朴的情调,而以不加雕琢为最高境界。

他对前代书法的解读与再现都有着极为个人化的体现,显然,无论是哪一种传统样式,在杨涛这里都会被转化为一种极其主观的表现。杨涛对汉字所独具的形式感的把握与控制,显然来自于中国美术学院四年的训练;而京城数年的苦研,使他的书法屡有进境――与其他书家相比,杨涛拥有极为精致的来自于学院的专业技法训练,而这在当代书法创作中起着无庸置疑的重要作用。我不知道他在杭州时是否参与过制作意识极强的“学院派”,但我相信那些人的探索一定给杨涛以启示:在当代人的书法中,形式可以被怎样运用,以及形式不可以被怎样运用――书法的灵魂在于生机流畅的“书写”而不是费尽心机的“制作”。书法作品深处的精神内核是否能被挖掘到极致,要看书家是否能够把它“书写”出来――迹化自己的精神意味与生命底蕴――我想这可能正是杨涛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