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中国的绘画史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年的历史。最初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一些象形符号。不过,这些符号将进化成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文字和绘画,即“书画同源”。

实际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张彦远在其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至传说时代,即黄帝时代,并指出当时的象形文字是书写和绘画的统一。他认为,图形与文字的分开各自发展,绘画才发展为一门专门的艺术,而直到秦汉时期才出现探讨绘画的技巧,魏晋时期名家的出现,才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这一有关早期中国绘画发展的理论至今仍基本成立。

中国自古以来认为中国文字与绘画的起源是相同的,如很多出土的陶刻图案符号。

古人记录历史的最原始方式,包括结绳记事、口耳相传等,随着内容的不断累积,这种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迫切需要创造一种文字来记录事件。

不过,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人们并没有直接创造出文字,而是用一些象形符号来表达,这就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岩画。

这种绘画的主要目的就是以象物记事,并掺杂着十分浓厚的宗教因素。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主要就是用来占卜吉凶的,而记录历史事件只是它的次要功能。

当然,尽管绘画可以记事,但形式不统一,因为每人所画图案都不一样,这样一来识记就十分困难了困难。为解决这种问题,人们只好将绘画逐渐简化变成统一的表意、表音符号,如仓颌造字。

实际上,汉字中的象形、形声等造字法,就是源于绘画。自此,绘画和文字正式分离,最终演变成为两门独特的艺术。

绘画渐渐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使用的基本工具也由毛笔和墨代替天然矿物质颜料。

到了汉代,人们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一般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工具和材料包括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不管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中国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的绘画起源从远古就开始诞生了古代的中国人民观察鸟兽和天地的事物,然后将它们画在器物中。之后到了夏商周时期,人们也开始实行礼乐制度。绘画也开始进行延续,直到现在社会绘画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绘画的起源很早就有啦,最初不是绘画,是方便劳作,做的一些标记,后来这些标记也很美观,渐渐变成了绘画。

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最初,一些象形符号被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然而,这些符号将演变成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书写和绘画,即“书法和绘画是同源的”

发展的一代比一代好,中国在古代绘画比较早,五六千年前的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 。

中国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什么艺术特点

纵观历史,归纳总结艺术的规律。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可称为书法艺术的萌芽期,也可以称做古文字时期。它从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小篆成为中国统一标准文字止。这期间的文字大致包括刻写符号、甲骨文、鹄头文、蝌蚪文、鸟虫篆、籀文、石鼓文等直至小篆。这一时期的文字是以实用为主,它是王者朝庭宣明教化,王臣百官向下施行恩录,增修德行,规定禁忌用的。文字大致依照物类画成形状,当时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结合就叫做“字”,把字写在竹简帛绢上叫做“书”。古人讲“书者、如也”。如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就含有艺术的元素。小篆便是以整饬的特征去表达国家意志的统一,社会治理的条理化。进一步也可解释为,体现了秦王朝始皇帝的威仪尊严,同时也表达了法家的治世理念。尽管当时的文字并没有人为他艺术化,但文字的整齐划一、端庄大方,高贵华丽,无意中形成时代特征。用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评价的话,那个时期的美,是一种原始美、质朴美、幼稚美。这种美甚至可以说,像小孩子的憨态可掬一样的可爱。

第二个时期,即从隶书的诞生到汉魏六朝时期,这是中国书法由实用走向艺术的觉醒和形成期。说到隶书必须对秦朝作一说明,秦在统一六国之后,通用小篆,以隶书为佐书,也就是用隶书把正式文件抄录下来,做为档案备查。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秦是一个文字的分水岭,小篆的出现结束了中国的古文字时代,隶书的出现开启了今文字时代。到了东汉以后,书法艺术才真正进入觉醒时代。所谓艺术觉醒,是人们在抽象的线条中发现了美,感悟了美、理解了美、并且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运用到书法的创作实践当中。隶书的出现打破了小篆的方正呆板格局,增加拂挑波磔,并开始运用悬针、垂露、藏头护尾等书法技巧。魏晋时期的书法,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艺术必需品。譬如曹操便常将梁鹄的书法作品挂于军账之中,在戎马倥偬之余欣赏感叹不已。王羲之在蕺山老妇的扇子上写上字,扇子便可由二十钱涨到百钱。另外从书法理论创作上看,东汉安帝时期崔瑗便撰写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书法论文《草书势》。并引起了赵壹的非议,立即撰文反对,他的《非草书》从实用学的角度,功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这说明东汉时期的草书十分流行,最有名的便是草圣张芝。蔡邕在《篆势》、《笔论》、《九势》中,从理论上阐发了草、篆、隶书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并提出了“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见解。其中“形势”二字,含有三重意思,一是结构,二是用笔方法,三是艺术效果。他还在《笔论》中提出“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方得谓之书矣”等美学观点。在他的影响之下,卫铄《笔陈图》中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致妙矣,书道毕矣”。这就是把书法和艺术形象联到一起,彻底摆脱了文字的记事功能,成为独立的艺术而存在于世。

第三个时期是书法的成熟期,也可称之为书法的鼎盛时期――唐五代时期。魏晋时期由于政局不稳,战争频仍,人们从内心深处厌烦了那种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从心底倾向追求个人极乐的道教出世观点。 书法表现出的“尚韵”,即是追求脱离现实的个性特征,可到唐朝,面貌则为之一变。唐人以恢宏的审美气度,对前朝古代的书法艺术兼收并蓄,并将他们发展于极致。以致后人论及唐朝书法,每谓“尚法”。法是什么?法就是在各种纷繁复杂的艺术个性中总结出的基本法则。这个法则是众多感情中总结出来的理性,是众多个性中提炼出来的共性,它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唐朝置多元对峙而又相互交融的书法艺术于一堂,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特景观。这个时期,出现了笔力险劲的欧体书法,出现了体现儒家至大至刚精神的颜体书风;出现了酒神式浪漫主义张旭狂草,也出现将楷法用至极致的柳公权楷书。在技巧的运用上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印印泥”、“折钗股”、“锥画沙”、“屋漏痕”、“壁拆”等新技法。在书法理论上不再仅限于书写技巧,出现了系统论述书法的第一个专著《书论》。其作者孙过庭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由少至老的学书过程,历“三时”而螺旋发展的观点,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命题,跳出了《易》的封闭圆圈。他的“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论点,更是把书法创作提高到一个更新境界。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是书法艺术在抗争中壮大发展的时期。为什么称之为抗争中壮大发展时期呢?因为它们是在特殊的环境中冲破重重压力奋争成长起来的。首先说宋代,当时影响文人大夫最深刻最强烈的社会原因有两点;一是外患严重。不仅外侵频仍,并且时间较长。先后在夏、辽、金、元重兵侵扰,直至二帝被虏,赵构偏安一隅,最后亡于元朝。二是内争剧烈,党争与派系倾轧不断,以致苏东坡这样的出类拔萃人物屡遭贬谪打击。许多文人士大夫感到为国为民无望而转溺释道二教,以求自身的旷达和自适。无怪乎辛弃疾在《丑奴儿》中高喊:“而今识尽愁滋味”。尽管宋朝历代皇帝都沉溺书画艺术,那只是他们不务正业的表现。正是这些不务正业的皇帝所造成的环境,扭曲了文人士大夫的灵魂。黄庭坚的长枪大戟书风,正是他内心压抑的渲泄。米芾化其为曲、化正为欹的书风,是典型的厌世表现。后人称宋代“尚意”。其实“尚意”是与晋代的“尚韵”遥相呼应的,是那些扭曲的灵魂在压抑中发出的呐喊。元代是一个外夷主宰的社会,宋代的遗老遗少们,只是元人粉饰太平拢络人心的摆设。赵孟\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元朝统治者的刻骨仇恨,作为一介书生,他也只能借助流满道教色彩的二王书法,去表达他那沉默中的反抗。反以说元人“尚姿”也就是摆摆样子而已。明代朱氏王朝,是一个十分野蛮鄙视文人的时代,历代皇帝嗜杀成性,视人命如粪土。试想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你能指望出现改革创新的书法家吗?所以说明人“尚姿”也就是无奈中的叹息罢了。扬州八怪也就见怪不怪了。清王朝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尤其是康乾时期,统治者十分明智地推行满汉文化的相互溶合。给汉臣以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以致出现了独树一帜名传后世的王铎书法。就连对清庭抱有敌对情绪的傅山,八大山人等人的书画作品,也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法主张,也造成了书法的异军突起,成了书法艺术百花苑中的奇葩。由于清朝的文化政策的开明,还出现了非真非草非篆非隶的郑板桥“六分半”书法,和充满书卷文化气息的刘墉书法等。

清代书风的另一个特点,是碑学兴盛。由于当时碑石出土日多,于是从学汉碑逐步发展为学北碑,北碑包括碑志和造像记。以致清中期书风为之一变,以厚重朴拙流行于世。康有为的“南北书法论”也顺时而生,成为当时的书法指南。清代书法理论也是出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先后出现了笪重光、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邓石如等书法理论。特别是清末的何绍基、赵之琛、吴昌硕、沈曾植、章炳麟等书法家,为现代书法留下了可贵的财富。因而说清朝在继承帖学的同时,又开辟了碑学的新天地,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是自宋以后,书法冷落萧条了几百年以后出现的又一个新时期。

、元明尚态

”,即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

讲究风度

。那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

的风貌。

“唐代尚法”,即是说

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

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

”,即是说

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

“元、明尚态”,即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

,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

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等4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