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一、张謇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主要贡献是: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在职三年余。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是他一生的写照。
张謇,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 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 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 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 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 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 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办大生纱厂
实业就国。。。
以状元官员之身份,引领实业救国的潮流,办大生纱厂.........
二、张謇用卖字接济穷人的事迹
张謇卖字
施友明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觉得奇怪,张謇是大名鼎鼎的状元,又是大生纱厂的老板,怎么要去卖字呢?谁解其中昧,都云作者痴。且慢,听我细细道来。
不错,张謇是大魁天下的状元,但他是一个实干家,他要办教育、搞慈善,政府又不给一分钱,钱从哪里来,只好凭自己从小苦炼而成的一手好字来换钱;不错,张謇是大生纱厂的董长,纱厂赚了不少钱,但此钱是专款专用,是用来发展再生产,不能挪作它用。这样一说,大家可能明白了吧。
张謇卖字,最初是在1897年在上海为大生纱厂募集股本时,因旅资不济而不得不靠卖字来解决。到了1899年5月,张謇又到上海为大生纱厂集资,前后两月,期间所办之事化费较多,只好仍以卖字补足。后来张謇为南通公益事业筹集资金,又不得不刊登“鬻字字婴启”。张謇在这则广告中写道:“今发起通州新育婴堂,自三十二年九月开堂,至三十二年十二月初,收婴逾千数,原有经费仅银元四千,而用逾二万,……婴来又不可止也。仆不自尽其力,无以对凡应寡之人,而确为之自尽者,惟有鬻字。拟自三十四年正月元旦始,凡欲仆作字者,请皆以钱。钱到登记,字成即交,按季鬻满五百元即止。仆字不足道也,而以鬻字之钱当所育婴,百余婴之命绕于仆腕。”张謇在广告中还明确了“楹联、屏、榜书、册页、手卷、扇”的卖字收费标准。张謇为唐闸新育婴堂、为残废院盲哑学校筹集经费,也以字易资。1922年,大生企业集团发生了危机,各项慈善公益事业经费失去支撑,张謇又发布《为慈善公益鬻字启》。这次卖字,张謇原定一个月,而事实上却持续了两年多时间。1908年2月15日至1924年6月2日的16年间,张謇在各种报刊登载鬻字广告12次,足见这位状元公为事业苦心之至,况且事为均在他55岁以后。
由于张謇是状元,所以买他字的人很多。张謇写的内容一般根据求索者的意愿和用途,然有时也引起误会。一次,有一个名声不好的绅士新建华宅,以八尺金笺求张謇写楹联,张为书:
庭兼唐肆难求马
室类尸乡爱祝鸡
下联“尸乡”“祝鸡”是从《仙列传》“仙人故事”中来。“尸乡”为仙乡之名。岂知这个豪绅财多识陋,看到“尸乡”二字勃然大怒,立即将张謇写好的对联撕得粉碎掷于案上,扬长而去,张謇把他喊回,又给他写了一副:
堂内多明使人久座
门前有戏与君笑言
绅士一看高兴了,出现了笑容,点头称是。殊不知下联中“戏”与“戏弄”之“戏”同字,“言”与“厌”字同音,有嘲讽之意(张謇用了“隐障法”),而双倍索取其书写费。
1924年农历九月初一,71岁高龄的张謇放下了鬻字之笔,感慨良多,为此写了一首《鬻字告终以诗记之》的诗:
大热何尝困老夫,七旬千纸落江湖。
墨池径寸蛟龙泽,满眼良苗济得无。
张謇鬻字,字字娟秀,笔笔灵动,满纸生辉,所以在家乡、在上海及江南一带流传很多。所售作品,落“张謇”款,或“謇”单字款。起初押朱文“啬翁鬻字之印”,1916年鬻字时听取黄炎培先生建议,弃前印而改用白文“通州张謇之印”。凡上款题“某某一兄”的均可断定为其鬻字之作,然极可珍藏或流传。
三、张謇的这副对联有没有横批
100年前的一副对联,写的是南通的历史、南通的地理,透露的是江海文化的典型特征,那么――
“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这是张謇先生为南通撰书的一副对联,100年来一直被后人传诵,但市民在欣赏之余也留下了三大疑问:这副对联为何没有横批?为何用这个“委”,而不是“尾”?从“州”到“县”,南通的“级别”是不是变小了呢?
解答这些疑问,就要说到江海文化。
江淮之委海之端,
这个“委”实有学问!
“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好。”昨天下午,接受采访的南通地方史学者赵鹏介绍说,上联写的是南通的历史沿革,抓住了由“州”到“县”的变革,用“畴昔”与“今”的对比,表示历史的演进,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下联概括的是南通的地理位置,南通滨江近海,用“委”与“端”给南通的地理位置作了个性化的标注。短短十四个字,以地理对历史,既简洁又准确。
说起这幅对联,不能不提到钟楼。
在南通市中心,有两座建筑令人印象深刻。一座是西式风格的钟楼,一座是城楼模样的谯楼,她们坐落于主城东西和南北轴线中心,是南通城地标性建筑之一。
据记载,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间建造的用以t望的戍楼。由于它建在州署前的所谓“子城”的城门之上,在当时通州城内属最高建筑,因此在明代还有人把“谯楼月晓”列为“通州八景”之一。谯楼内设有计时的刻漏,并采用更鼓来报时。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将谯楼维修一新,撤去原来悬挂的“海山要郡”匾额,换上新命名的“星枢楼”楼匾。楼名星枢,是依星相学说,希望因此使通州文化发达、人才兴盛。
民国三年(1914年),张謇与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总商会的5000元钱,并筹款买来一座巨钟,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钟楼为南通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在风格上明显受着西方艺术的影响。张謇撰书的“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对联,也被刻于石,镶嵌在三楼朝外的砖壁,成为传诵多时的名作。
不少人都有疑问,张謇为何用“委”而不用“尾”?是有所避讳,还是因为“委”是个通假字?“很多人都会把这个‘委’字写错。”赵鹏介绍,“委”本来就指水的下游,也有积聚的意思,《礼记》里就有:或源也,或委也。张謇在这里是说南通地处于长江和淮河下游的交汇之处,与头尾的“尾”字的意思并不相同。
从“州”到“县”,
南通是否变小了?
很多人对上联“畴昔是州今是县”也有疑问,从“州”到“县”,南通城是否变小了?“民国行政建制学的是日本,与清朝相比有了根本变化。”赵鹏介绍,民国政府建立后,全国的行政建制与封建时代有了不同,当时参考了日本的做法。日本全国共分为47个管辖区:一都、一道、2府和43县,这一层的行政划分被统称为都、道、府、县,与我国的省及直辖市的行政区划等级类似。43个县相当于我国的省,因此,在日本是县大市小。“县比市大,南通县下面还有很多市。”与此相佐证的是,在张謇研究中心今年7月重印的《南通县警察状况》中,南通县包括南通市、唐闸市、观永市、吕四市、石港市、西亭市等。
也有人说,南通老早是胡逗洲,在民国时就“撤州建县”,早早迈出了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这副对联有横批吗?
这个可以有,而且很绝妙!
那么,张謇的这副对联有横批吗?
“我也曾接到过不少电话,询问这副对联的横批。”赵鹏认为,中国传统的对联并无横批一说,虽然有些建筑悬挂对联外还在上方挂一块匾额,但对联与匾是各自独立的,那匾额并不是所谓的“横批”。
也有市民提出,张謇的这副对联从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为南通做了个绝妙的概括,它就是为南通量身定做的,全中国唯有南通和它匹配,因此“南通县”就是它恰如其分、名副其实的“横批”。
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时间的意识是含糊的,钟楼时钟的出现,让人们有了准确的时间概念。而且钟声洪亮,除了报时以外,还兼具报警等作用,这种改变,标志着南通从农耕文化进入到现代工业文明。此外,南通钟楼是西式风格,这为南通百姓的视野打开了一扇窗。可以说,江海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特质,就在钟楼、谯楼和这幅对联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