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游学之旅记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导师对此深以为然,也正因于此,读研的这两年,我有幸跟着老师走了不少地方。这一站,我们来到了酒泉,一个从入校开始,就常听见老师提及的一位语文老师――霍军老师所在的城市。
12日早,我和四位学妹跟随老师的脚步,踏上了前往大西北腹地的列车。车轮滚滚前进,山峦在薄雾中起起伏伏,窗外的景色由稀疏翠绿逐渐变成冰天雪地,冰河与山川的乐章在这深山之中奏得响亮,身为一个纯正的南方人,面对此情此景我实难抑制内心的激动和惊奇之情,一路上惊叹不已,不断变换角度拍照,属实一幅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六个小时的高铁跑得太快,许多风景遗失在速度中。在飞奔的列车中,回想2019,我第一次见到霍老师,是他来我校做示范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当时的我仅仅是作为一个观众,就被霍老师的课堂教学和独特的教学设计所震撼。没有想到,一年后的现在,能够有再次见到霍老师的机会。
下车后,霍军老师和马少军老师在寒天中早早等候在此。这次见面之前,虽然听过一次霍老师的课,霍老师的大名也早已在导师嘴中听过无数次,但这样一个优秀的、知名的中学语文教师,相处起来会是怎样一个人呢?一见面,便全明了了:霍军老师的温和宽厚、厚重儒雅让我全然放下心中的紧张和局促,坦然跟随着老师开始了随之的游学之旅。
既是游学,便少不了在游览中学习知识,品味人文。榻未下,人先动,霍老师和马老师带着我们直奔酒泉公园――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园。一入门,一块玉石横卧园中:通体莹润,如墨如油。既向其中,飞檐斗拱,诗词书画,在这远离中原之地,书香之气不仅并不罕见,而且人文荟萃,鸾翔凤集。更进一步,在这方圆之中,柏柳之姿分外妖娆,尤以“左公柳”为佳,非二人合作不能环抱,微微倾斜,四向伸展,卓然风姿。一眼湖水,湖中一亭,枯草围之,看不真切。红墙白瓦,恍如梦中。夕阳之下,目之所及,如洒金光。
左公千古,在这河西腹地,丝路之咽创建了这样一个景与文的交融之地。初来乍到的第一天,就在惶恐、惊喜和满足之中度过。
14日一早,整理行装,带好口罩,我们一行来到了酒泉中学。八点一刻,西北的天空刚刚擦亮了边缘,头顶是一片寂静和满结着果子的松树。我们首先来到了霍老师的办公室,还未进门,一个玄关挡住了视线,将见未见之间,增加了神秘感。绕过此,豁然开朗:书,好多书!左方一个大书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有文学经典,荣誉证书,还有,桌角一棵吊兰垂下了叶片。最醒目的,还是墙上的一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霍老师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继续向前,是霍老师的书法桌:毛毡上浸润的黑墨,一旁未完成的作品,还有随时欣赏临帖的名作。眼神不自觉地继续向右,一整墙的书法作品,一厚摞的书法作品,这哪里是办公室,仿佛是在参观书法展。短短半小时,这充实如烟海的书房来不及细细品读,不过幸好,接下来还有四堂好课在等着我们。
第一节是王随军老师执教的《虞美人》,以批注式阅读带领学生学习方法,了解作者的情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的课程要求。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颇有深度,王老师运用读写结合,出示范例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实现思想的碰撞,锻炼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以及理解力,真正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应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如此同时,这样的课程非常考验教师的文化积累和教学智慧,学生们的表现也非常亮眼,充分体现出酒中学子良好的文化积累,可以说,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互相成就。这是一堂教方法,而不是教知识的好课。
第二节是霍军老师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是以游记的形式进行说理,学生很可能感到枯燥和不理解,然而这篇文章的深处却蕴含着飞扬的文采,以深、透见长的说理给人以无尽的启悟。通过霍老师的课堂,文章层次明晰,理趣前后呼应,以两个词语概括,就是“灵活”和“深度”。霍老师的这堂课方式灵活,思维灵活,目标明确,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部,从而解析文本的构成,不仅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注重文本是“怎么写的”,从中得到文章写作的启示。
这是一堂极具语文味的语文课,以巨大的文化含量,充满诗意的教学语言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形式以及结构,自然而然地体验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理趣。这是一堂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好课。
第三节是赵老师《故都的秋》,以“清”“静”“悲凉”串联课堂,引出文眼,创设情境,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带领学生理清内容,深入文本,以反复的品读,营造氛围,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能力训练相结合。其中赵老师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课堂的预设只是辅助,根据课堂内容随时生成和调整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赵老师对课堂的把控。这是一堂重生成,善引导的好课。
最后一节马少军老师的《归园田居(其一)》将本次听课活动带上了高潮。大道至简,马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呈现了一个诗意课堂。课前板书充分体现出马老师的书法功底,以多首古诗的联读,营造出语文课堂的氛围和意境,又以极富诗意的教学语言,极具情境的文本解读带领学生走近诗人内心,经历他所经历的,体验他所体验的。此外,马老师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距离学生生活时代很远的古人心境,学生的兴趣高涨了,课堂氛围也愈发浓烈了。
马老师在这堂课中,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文本解读的功力,尤其是对“守拙”的解读,添二字“抱朴”,便让整堂课豁然开朗。带领学生修改注释,品味字词,在这之中,是对学生语感的积累。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感受到文本细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法,更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此法能够带领学生以更深入的思维方式来品味文本,从而训练思维。这是一堂敢于让学生表达,让学生敢于表达的好课。
四堂好课酣畅淋漓,意犹未尽,酒中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继续向我们诉说着酒中的文化底蕴,持续地震撼着我们。玉皇阁、关帝庙,药王阁等古建筑在松柏的掩映中缓缓道出历史,园中的果林还有未摘完的冻果,积雪厚重,铺满了大地,踩上去嘎吱作响。前有古建,后有园林,惊喜酒中绝美校园文化的同时,亦被这样深厚的人文气息所感动。
游览过酒中的校园,就开始评课了。四堂课分别由吕积海、李学山、张志强、崔强四位老师进行评课,老师们条理清晰,一语中的,给我诸多启发,当听见有相同观点时内心十分激动,听见自己不曾想到的点时亦告诫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学不可以已”。也正是听了老师们的评课,让我发现自己在观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读书太少,想得太浅。也只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一片对待教育的赤诚之心,才能在面对课堂时游刃有余。最后霍老师让我们争取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听了老师们精彩的评课,我也有一些新的想法,然而面对众多大咖实属忐忑,纠结良久才站了起来,讲了自己还尚不成熟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霍老师对我投来眼神鼓励,也正因此我才能稍显从容。
评课结束,除了对老师们深深的感谢外,便是深觉自己何其有幸。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导师,幸运地来到了酒泉,幸运地听到了这四堂精彩的语文课。
然而幸运的酒泉之旅还未结束,在这里我们又见到了何伯俊老师。去年在天水,我和几位同学跟着导师去“送教下乡”,何伯俊老师的评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我听完课后只能粗略地感受到这堂课很好,但具体好在何处,我说不出来。何老师三言两语便让我恍然大悟,将我从迷茫中“解救”出来,生出“原来如此”的慨叹。而这次仅仅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老师竟然记得只有过一面之缘的我,我真的特别感动。
在酒中的行程结束后,我们便跟随何老师来到了嘉峪关,参观这万里长城第一雄关:烽火狼烟,战旗猎猎,曾经的苦寒之地,如今已是“山和形胜,北漠尘清”。辽阔旷远的戈壁滩上,以巍峨的祁连雪山为背景,嘉峪关城楼拔地而起,土黄色的城墙,朱红色的梁柱,翠蓝色的榫卯,让这片雪漠平添几抹色彩。
愉快的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酒泉之旅以一碗味道醇正的面片作为结束。挥别何老师与嘉峪关,祁连山头的落日泛着红光,映出漫天烟霞,飞奔的列车在夕阳下向东驶离……
这次酒泉之旅,若用一词概括,便是“充实”:游得满足,学得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