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张香民书法作品鉴赏(名家张香民书法作品鉴赏图片)
一、五大民窑鉴赏?
五大民窑瓷器有以下特点:
1、汝窑,特点是存在很少的无纹片;
2、钧窑,特点是乳光釉和窑变;
3、官窑,特点是南红官窑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
4、哥窑,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
5、定窑,特点是胎骨细腻洁白、轻盈秀美。
1、汝窑
汝窑是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同时也是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它的特点是存在很少的无纹片,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并且汝窑以烧制的青瓷最精致,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
2、钧窑
钧窑的特点是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釉中渗入铜红釉,成品会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釉色之间相互交融产生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
3、官窑
北宋的官窑瓷器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釉表有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而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表面存在片纹,器物底部脱落处、口沿、棱角釉薄处,胎都会烧成紫褐色,行业内称为“紫口铁足”。
4、哥窑
哥窑瓷器比较显著的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铁黑色,小片呈金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而釉色大多呈灰青色,此外也有月白、粉青、米黄等颜色。
5、定窑
定窑的特点是胎骨细腻洁白、轻盈秀美,宋代早期的定窑会采用刻花的方法进行装饰,北宋中期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内,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
二、王羲之书法作品鉴赏20字?
《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五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三、答张十一诗歌鉴赏?
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 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四、张旭书法作品鉴赏大学生论文?
张旭:开创了醉酒后狂抡的癫狂书风——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欣赏 狂草,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 汉字的起初功能是实用,加上艺术的成分就形成了书法。而书法要表现个性的自由,文字的辨读开始模糊,而由毛笔勾勒出来的点和线以及由于速度力量变化呈现出来的“画面整体机理效果”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由此带来的“这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事物无可替代的视觉享受”是一种有点近似山水画家的泼彩泼墨的艺术盛宴。 张旭的《古诗四帖》,它让我们看到了变化无穷充分展现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艺术震撼力。 张旭所在的年代时逢盛唐。 杜甫有诗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斑斑,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是一幅何等强盛富庶的社会图景。 其时,唐玄宗收复沦陷已久的辽西十二州,西域重镇碎叶重新回到唐朝的怀抱,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向唐称臣,安北都护府得以重建。“开元盛世”创造的太平安定局面,同时也培植了当时文化人一种要求自由、发展与解放的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坐标鼓起多少文士诗人的理想风帆。 李白更是是:“仰天大笑出门去,快马著鞭向长安”的满怀信心,杜甫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踌躇满志…… 时光恍如梦幻一样地飘过。3年以后,李白失望地走出了长安。杜甫科举落第以后,在长安到处流浪,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张旭似乎比李杜好不了多少。他的好友李颀在《赠张旭》中说:“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应该属于他的真实写照。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做了相当“七品”之类的小官——太子左率府长史。从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的角度看,张旭显然是有着极大的失落感的。唐朝的文人有一个习气,不能做官积极用世,往往改换另一种方式,由儒而入道入佛,追求精神的自由。当张旭仕途不畅无法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时候,他的精神足迹却在酒和书法中找到了栖身之地。 杜甫在酒中发现了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一个无视礼教不顾身份借酒挥毫的草圣。 唐代书法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书壁(往墙上写字),从文人书斋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直接在粉墙上或是贴了绢素的墙壁上书写,其难度远胜于在书桌上挥毫。开元年间,唐玄宗驾幸东都洛阳,正好大画家吴道子、大将军裴旻、大书家张旭凑在了一起,兴会空前。皇帝一时高兴,命他们各陈其能。 于是裴旻剑舞厅堂若似张琴一曲,颠张狂草漫书“醉字”一壁,吴道子点画人物满壁顿时生辉,皇城都邑人士,于一日之中,尽睹三绝,大饱眼福。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舞者、书者、画者与观赏者的热烈气氛,自此不复再见了,而这次以偌大墙壁为书案的精彩表演一时传为千古佳话。 更有甚者张旭每至酒酣,常常口中长啸数声遂以头濡墨(古时男也人蓄发),手抓饱蘸浓墨的长发,狂呼大叫,在粉壁和屏障上东涂西抹。这是是饮酒与书法的巅峰愉悦,中国字独有的线条美在酒精的作用下若龙飞似凤舞。 一阵狂草书,满壁纵横字,那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欣赏的是一种惊世骇俗的表演——酒神的舞蹈——线的舞蹈、肢体的舞蹈、灵魂的舞蹈; 相比较如今一些貌似“潇洒”的“桶倒盆泼”式“艺术创作”就有些让人不敢恭维了....。 酒逢知己就会变成一种非常好的东西(这里的知己指的是“天才”)。皇上赐酒,美人斟酒,魏武青梅煮酒,刘伶月下醉酒,陶潜借酒赏菊,贺知章潇洒一掷,御赐金龟换美酒……千姿百态男人酒后相,亦因了酒滋润而芳香。 张旭:开创了醉酒后狂抡的癫狂书风(2) 然而,美酒若是加之于张旭先生又将何产生什么结果呢?......我们今天看到了:喝了足够量的酒以后先生:亦哭、亦笑、亦醉、亦解忧、亦消愁……先生借酒袒露自身的自由个性、怀才不遇的郁闷和种种牢骚,也借着那点酒劲儿开创了醉酒狂书的一代书风先河,着实掀起了中国书法史上极端浪漫主义的一次浪潮。 《新唐书》里另有一段记载:张旭“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是啊,没有酒,哪来的张旭先生神奇的狂草啊?因为酒,潜意识中压抑的、积藏的、生命之原始的、本能的,都一股脑地抖了出来,再也没有顾忌,一切规律、偶然,平日必须遵循的法则都被踏倒、推翻,精神获得了大解放。 张旭先生举起了酒杯伊始,就放下了所有的约束和条条框框,喝着跳着、喊着舞着,把所有的生命力、创造力都倾注了进去,这样的作品又如何不会惊天地而泣鬼神耶? 张旭先生的书作的精彩总结,是唐代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他在序中说:“往时,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历史上没有人像韩愈这样把主体性情对书法创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得这么具体,这么实在。他高举的是书法“形其哀乐,达其性情”的抒情旗帜。 决定书法艺术高下的,除了技巧或许还需要解放自己在精神方面的枷锁吧.... 《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五、香玉的结局鉴赏?
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哪怕是无法“大团圆”,也来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化蝶双飞”或“鸳鸯相向鸣”,但《香玉》这个短篇小说的结尾却不落此窠臼,而是设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黄生在自己的人世间的妻子去世后即“入山不归”,与栖身于道观中的香玉、绛雪厮守。十余年后,黄生辞世,幻化牡丹而不花,被不知爱惜的道士弟子斫去,之后白牡丹憔悴而死,不久忍冬亦死。故事以“一去而两殉之”收场,有人认为这虽震撼人心,但有蛇足之嫌。我以为,这样的安排与作者写作此篇的意旨有关。在结尾一段评论中,作者说“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可见,这篇小说旨在传达作者的一种情爱观:痴情、笃情、深情、至情之可贵;或者说它表达了“完美的爱情在世俗中不被珍惜的悲凉与无奈”。
小说中的黄生既是一个“骚雅士”,亦是一个“至情人”。他与香玉一见钟情,追而不得,题诗树下以表爱慕之意。香玉被他的痴情打动了,隐而复见。黄生在得知香玉的“被道士闭置山中,实非所愿”的心事后,就真诚地表示“当为君一涤此垢”,可见其人之耿直坦率。后白牡丹被人“掘移径去”,黄生始悟香玉乃为花妖,却仍是“怅惋不已”,益见其情之痴。而在闻知牡丹移植蓝氏家后即日渐萎悴的事实后,他更是痛恨不已,作哭花诗五十首以悼,日日临穴涕零,由此可见黄生对香玉之情深意笃。
香玉被移栽而萎悴,“童稚姊妹,一朝断绝”,作为与之有金兰之谊的姊妹——绛雪,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她也被黄生的赤心真情感动了,认为他是个“至情人”,而来宽慰他。但她又是个有分寸有节制的人——“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她始终扮演着“良友”的角色。她对黄生用情亦真,但有别于香玉之“热”,温存中有冷峻,热情中有理性。她与黄生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后来黄生得绛雪托梦告难,而星驰入山,阻止道士欲伐妨碍造屋之忍冬树,其爱心乐助之诚再次感动绛雪。香玉化魂与之相见,并嘱以黄生使其复生之法,又托绛雪陪侍黄生以解寂寞;而绛雪亦能在香玉为魂时,给黄生以情感慰藉。而黄生悉心培植白牡丹,最终使之复活,更见黄生用情之专。
小说中的黄生、香玉、绛雪这三个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个性,但都是痴情者、至情人。他们从相遇相知到相守相依、不离不弃,谱写了一曲至情至义的热烈赞歌。香玉与绛雪之于黄生,一为其爱妻,一为其良友;现实社会中,一个男性与两个女子能保持着这样一种“妻”“友”界限分明的关系的,在那样一个礼法观念森严的时代,不啻是一个神话!作者以人化为物,与物共生的幻化结局来虚拟人性美的团圆;通过对这些至情至性的精神自由型人格形象的塑造,正是为了寄托自己的人性美的理想。作者对“真情、至情”的力量肯定与讴歌,正是对当时社会“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的否定与批判。它的悲剧结局显示了某种深刻的社会人生的哲理,即:现实社会人生中总是充满诸多不如意,不完美的缺憾,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理想境界总是难于求索,难于追寻……
六、云香近紫薇鉴赏?
紫薇夏季开花,开谢相续,花期长达三、四月之久。杜牧这首诗即围绕紫薇花花期长的特点着笔,赞美紫薇花不争春的谦逊品格。
“晓迎秋露一枝新”,首句写紫薇花开花季节时令。秋天的早晨,紫薇花迎着秋天的寒露开出一枝枝新鲜的花朵。一个“迎”字,赋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它不怕秋寒,迎着寒露开放,为人间装点秋天的景色。
“不占园中最上春”,春天时节,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而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它夏季开花,一直开到秋末。诗人在这里赞美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的谦逊品格。
七、中国书法名家陈仁义书法作品?
陈仁义不是中国书法名家,是秦腔演员。
陈仁义(1924-1995)著名秦腔演员,陕西泾阳人。 代表剧目有《下河东》、《斩黄袍》、《斩李广》、《辕门斩子》、《金沙滩》、《祭灵》、《两狼山》、《逃国》、《泾阳之盟》等,形成了自己文戏武唱、武戏文唱的艺术特色,享有“茶叶红”的美誉。曾是中国剧协会员,咸阳市剧协副主席,泾阳县人民剧团团长等。
八、古代三大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 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 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 所无」之誉,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成就、也是有别于他的父亲。 他家学渊源、学习勤奋是不可少的。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的成功实在是不偶然。 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子称二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拓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 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
《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
《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
《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
《臧怀恪碑》,雄伟健劲;
《郭家庙碑》雍容朗畅;
《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
《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
《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
《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
《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著名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
颜真卿一生书写的碑刻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精密,秀美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勤礼碑》,雄迈清整。另外,还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元结碑》等。
他的书法刻帖也很多,历代汇集的中帖一般都会有他的作品,单帖有《争座位帖》《奉使帖》等。《祭侄季明文稿》,行草墨迹,纵 28.2厘米,横72.3厘米, 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反成为颜氏不可多得的佳作。
他用笔苍率,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所以此帖神彩飞动,姿态横出,笔势雄伟,超神入圣,誉为颜书行草第一。元鲜于枢曾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九、张元雪的古诗鉴赏?
雪
【作者】张元 【朝代】宋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银河下帝畿。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
【赏析】张元的这首诗,气势豪迈。前两句写执剑决斗到云霄,欲到天宫“下帝畿”。后两句将洁白美好的雪比作“玉龙”,气势豪迈。“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这漫天飞雪,就像被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降。这两句诗,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写降落中的雪,设想奇崛,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虽然在这四句诗里只字没有一个“雪”字,但诗人却借助于神话的浪漫色彩,奇思妙想,把这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被杀败的三百万玉龙身上脱落的败鳞残甲,让人不禁有种神驰天外,气势恢弘的感慨。
十、张怀民诗词?
张怀民有关诗句,例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出自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