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塞下曲一书法作品(塞下曲书法作品硬笔楷书)

一、一作塞下曲释文?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二、塞下曲李白(其一)?

  1.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2.直  3.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4.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三、塞下曲其一唐刘禹锡?

塞下曲其一作者是李益,不是刘禹锡。

塞下曲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四、塞下曲(三)?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  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注释】  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  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其二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  其三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动山川。  【注释】:  1.雷鼓:旧时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实即擂鼓。  【前言】: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四首,描写我军胜利后庆祝时的场景。  【简析】:  ??写凯旋归营,设宴劳军的欢乐场面。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五、塞下曲诗意?

您好,《塞下曲》诗意如下: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赏析: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大雪满弓刀”一句,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

全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饱含了大量的信息,激发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通过读诗,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

六、塞下曲白居易?

《塞下曲》不是白居易写的,是卢纶写的。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北魏济州刺史卢尚之的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于天宝末年考中进士,但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大历年间被权贵举荐,先后出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检校户部郎中等职。卢诗擅长写景,语言简练,气势不凡,尤以《塞下曲》最为有名。

七、陶渊明塞下曲?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著有《陶渊明集》。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八、塞下曲杜牧?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奏凯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情怀,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

全组诗既是一个整体,而每一首又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

九、塞下曲范仲淹?

范仲淹没有写过《塞下曲》。

塞下曲源出汉乐府《出塞》、《入塞》,但因汉代边塞诗并未得到发展,《出塞》、《入塞》的曲目在此时诞生,但却没有歌辞流传下来。到了唐代,高适、李白、王昌龄、岑参、李益等人都有过从军边塞的经历。因此,这些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塞下曲》。

范仲淹写了《渔家傲·秋思》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十、塞下曲王之涣?

原文】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